□本報特約記者楊純
“在對外投資領域,商務部將徹底清查民營企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境外企業管理處處長李永軍說。
“是么?看來境外投資就不會那么麻煩了。”被業界喻為“民營石油航母”的長聯石
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助理司馬志達這樣回應。
長聯石油此前一直在尋求海外油氣投資,目前正與巴基斯坦有關方面洽談境外合作。
但也有人并不覺得樂觀。“不可能的事,沒有三到五年,民營企業絕不可能獲得平等待遇。”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政協全國委員保育鈞如此評論。
渠道不暢通
司馬志達告訴記者,民營企業到境外投資,雖然有政策上的鼓勵,但實際操作中需要通過發改委、商務部、外管局的嚴格備案審查,“總是比較麻煩,不太容易”。
“越是要清理不公平待遇本身,就說明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保育鈞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最麻煩的環節,是獲得對外投資資金流出的許可,凡是企業對外投資,都必須經過外管局的嚴格審批才能獲得相應的外匯使用資金,“比較而言,國有企業會比較容易”。
即便如此,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領域已經從初期的一般進出口貿易、餐飲、簡單加工,發展到建立營銷網絡、航運、物流、資源開發、承包工程、生產制造、設計研發等眾多領域;投資區域也已從初期的主要集中在歐美和港澳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漸擴展到朝鮮、越南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05年年底,中國累計的對外直接投資達到517億美元,去年一年達到70億美元。有關官員預測,根據以往每年平均25%左右的發展速度,未來五年對外投資額大體上會達到600億美元左右,其中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額占比會不斷增加。
但在中國企業海外發展中心主任孫飛看來,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渠道仍不暢通,“由于正常通道受阻,一些民營企業已經通過變相渠道進行了對外投資。”
不公從何而來
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其實已經沒有了政策上的障礙。對比企業對外投資的相關政策文件,尤其是“非公經濟36條”,就會發現,其中對于企業對外投資的審批核準,無論是商務、外匯,還是銀行、海關等方面,基本也不存在所有制上的政策區別。
那么,不公平待遇從何而來?
“民營企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主要還是在這些政策的落實過程中,各地由于理解、執行不當或是因企業經營、資信等狀況不同,而產生的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性對待。如審批時間拖延、限制使用外匯、銀行不予信貸等等。”李永軍說。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曼青也認為,在民營企業對外投資上,政策是倡導平等的,而且在企業對外投資由審批制變為核準制之后,總體上也已經有所放寬,但往往在實際中,操作起來會產生一些區別對待。
回歸同一平臺
“商務部將要開展的這次清查,就是將企業對外投資政策執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區別對待’一一加以解決。”李永軍說。
熟悉情況的商務部人士透露,商務部將首先按照市場化的原則,根據國務院去年發布的“非公經濟36條”精神,逐步清理存在于各種法律、法規、文件當中對非公有制企業的不平等待遇,下一步再考慮大幅度簡化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審批手續和環節,同時完善各種政府支持體系,并制定投資導向政策。
“只要是符合有關規定,在財政、稅收、外匯、信貸、保險、人員出入境的支持政策方面,各類企業將一視同仁,享有同等待遇。”
“批是批不出企業效益來的,也解決不了企業對外投資的盈利和發展問題。”李永軍說,“今后企業的對外投資,將主要由企業自行決策。政府的核準將不再過多地從出資人角度,審查企業資金規模和投資回報,而將更多地從是否符合與投資國的雙邊協定,是否有利于企業長期的海外發展和利益維護,是否符合國家‘走出去’戰略出發。”
此外,對于企業對外投資不便利的問題,商務部還將加強政府服務職能,并鼓勵專業中介服務機構對企業海外投資提供咨詢、策劃、融資和戰略規劃等服務。
“可以預見,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今后將回歸到同一個平臺。” 北京嘉富誠資本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鄭錦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