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翟城鄉村試驗遇困局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6日 17:40 《小康》雜志

  當一批知識分子以河北翟城為試點,熱情高漲地開展“鄉村建設”,卻被譏諷為“秀才下鄉,中看不中用”時,我們不得不冷靜地思考:是農民目光短淺,還是我們根本就不懂農村?

  采寫/《小康》記者 張志

  “通過這一段時間接觸,我感覺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后稱學院)的工作人員,好像是在按自己的想象和需要進行‘田園牧歌’似的鄉村建設,而不是根據翟城村農民的需求開展工作! 3月13日,一位到學院義務植樹的某大學學生在接受《小康》采訪時認為,學院的一些做法背離了農村的現實。

  其實,對于翟城村民來說,“鄉村建設”并不是一個新鮮事兒。早在1926年,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就到這里開始了“鄉村建設”實驗,翟城這個位于河北省定州市東部的小村莊,由此成為中國鄉村建設運動的發源地,同時也是中國創辦最早的農村合作社所在地。

  2003年,被稱為“溫三農”的溫鐵軍延續晏陽初“平民教育”的理念,在這里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免費培訓農民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但是兩年過去了,許多村民卻對學院表示出了種種不滿,“我們歡迎他們到這里建學院,是想讓學院為我們的產業結構調整做些貢獻。現在時代變了,再照搬晏陽初當初的一些做法,肯定不行!币晃淮甯刹坑行┘拥卣f。

  學院接續“晏陽初”理想

  “建學院是很偶然的!3月13日晚,剛開過村委會的村支部書記米金水向《小康》回憶起學院成立的背景。

  米金水說:“2001年村子花幾千塊錢,請南方的一位專家來給我們看看如何調整農村種植結構,當時這位專家就提出一定要打好‘晏陽初’品牌,以后的農產品就可以用‘晏陽初’商標!

  2002年,中國改革雜志社總編輯溫鐵軍,以《中國改革·農村版》為平臺掀起了全國大學生下鄉支農調研的民間浪潮。2003年春節,《中國改革》編輯邱建生帶隊在翟城調研,并為其所住的農家寫了一副春聯:念先輩平民教育誠可嘉,看今朝鄉村教育慨而慷!

  這副春聯引起了米金水的注意!拔乙豢矗瓉硭麄円矊﹃剃柍醺信d趣,我就覺得村子的機會來了。” 米金水說,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在這里重續晏陽初“鄉村建設”的理想。

  2003年7月19日,翟城村花39萬元買下了村西一所廢棄的中學,作為學院的校址。米金水不無自豪地對《小康》說:“我在喇叭上一說這個想法,僅僅兩個小時村里就籌夠了30萬!

  村民沒有得到實惠

  當晏陽初學院在翟城落腳時,許多村民以為辦學校了,用不了多久村西邊就會有大片高樓拔地而起,各地學生云集于此⋯⋯ “當初我們以為,最低他們也要引進點外資或者辦個廠子什么的吧! 一位村民說。

  經過兩年的觀察,大多數村民已經從當初的幻想中走出來了,大致感受到了學院是在做些“長遠”的事,但村民大都對學院兩年來的做法評價不高。

  2005年9月22日,鳳凰衛視播出了一部關于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的片子,題目是“秀才下鄉”,這是對學院進行的“鄉村建設實驗”的一次質疑。

  “秀才下鄉”節目報道,晏陽初當年在這里進行了豬品種改良,使當地的“定縣豬”遠近聞名;還搞了優質棉花育種,給村民們帶來更多實際的好處,但現在的學院卻是在“玩虛的”,只是不停地建房子(“地球屋”——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的生態房屋)。

  據一位學院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也引進了一些良種,但是收成上和老百姓得差不多,有些還不如當地村民收得多。

  村民對學院的不認可,“主要原因是學院沒有給村民帶來多少物質上的利益。學院并沒有給村里‘辦廠子’‘跑項目’‘引外資’,村子的經濟發展狀況沒有明顯改觀,村民也沒有得到多少眼前的實惠!币晃谎芯咳藛T在自己的調查報告中寫道。

  翟城合作社名存實亡

  “其實學員還是為村子做了不少事情的,對村民在技術、資金上都有一些支持,雖然數目不多。”米金水對《小康》說:“學院成立之后,陸陸續續開始搞了一些農業技術的講座、研討會和文藝活動。在學院的推動下,翟城村里還成立了諸多的協會,如老年人協會、婦女協會、村民讀書小組等等,甚至為搞一個春節聯歡晚會,村民們自己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籌備組織,對此村民一度表現出空前的熱情。”

  但是,這種文化活動范圍總是有限的,它面臨著如何持續的問題。而村民真正得到了一些實惠的是學院幫助村里組建的翟城合作社。

  2004年5月4日,在學院的推動下,翟城合作社由134戶翟城村民自愿參加,每戶交納了100元股金,并選舉成立了理事會和監事會。合作社最開始做的事情就是統購統銷種子和化肥,因為是130多戶一同去采購,在進價上可以比個人購買便宜,也有質量保證。合作社在購進種子和化肥后,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村民。這種愿望是好的,但是對具體執行者的監督卻成了問題。

  就在合作社統購農藥的過程中,有一位理事因在為合作社購買農藥的時候,想低于合作社的銷售價格,捎帶出自家用的農藥,結果被揭發了出來。

  最后的辦法是承包,把合作社統購統銷的任務承包給一個人來做,但是一些社員指出,這些承包者和那些小商小販又有什么差別呢?因此村民意見也很大,第二年合作社又收了回來。

  除了統購統銷種子化肥農藥之外,合作社一直想法找些合適的項目,最后的意見是成立一個建筑隊。但是,五六千人的翟城村里并沒有什么活兒可攬。建筑隊搞不起來,統購統銷也沒有得到村民的認可,合作社還有什么可做呢?一度引人注目的合作社就此名存實亡。

  談及翟城合作社的坎坷,溫鐵軍表示:“中國的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不能指望合作社一年多的發展就把問題解決了,合作社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翟城合作社也不例外!

  農村需要“扎根”的人才

  3月13日,米金水帶著晏陽初學院的工作人員到定州市農業局找蔬菜種植、土壤方面的專家,以期為學院下一期的農業技術培訓做準備。然后,他還要到能源辦為學院請沼氣池建設方面的專家。

  “學院現在人手不夠,剩下的差不多都是剛畢業沒多久的學生,(他們)人不熟,又沒經驗,說到底還是缺人! 米金水對《小康》說,當前學院的主要工作人員年齡平均在25歲左右。由于缺少人才,69歲的米金水不得不親自去做一些事。

  “學院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發揮人才的比較優勢。那些大學畢業的學生,他們最大的價值是發揮專家和農民之間的橋梁作用,而不應該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和農民比種地上。” 一位曾到過翟城的某大學博士說,現在農村缺的是有市場頭腦、懂營銷的人才,沒有這方面的人才,生產搞得再好,農產品也難賣得出去,最好是學院能夠增加這方面的培訓,多培養這樣的人才。

  “學院成立最初的理念不能很好的統一,因為學院的人員流動性很大,不可避免地在思想連貫性上產生問題! 最早參與學院建設,現在已經離開翟城村,正在海南開辟新的鄉村建設試驗基地的邱建生認為,現在學院的很多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一些學生并沒有真正認識到鄉村建設的意義,對農村缺乏感情,不是真心愿意到農村來扎根的,很多學生只是到這“體驗”一下就回到城里去了。

  邱建生說,這其中有兩個深層的原因:一是國家的人事制度缺乏讓農業技術人才回歸到農村去的機制,很多人才寧肯留在城市打零工,也不愿到農村去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二是教育制度上存在的缺陷,不能夠培養足夠多的適合農村實際需要的人才。

  鄉村建設不能“炒舊飯”

  在邱建生看來,缺少人才并不是最大的問題,“我們這兩年的試驗可以說是‘炒舊飯沒炒好’。”他認為,學院沒有把晏陽初的思想和實用技巧很好地學習和運用,這才是村民對學院不滿的根本的原因。

  邱建生解釋說,“沒炒好舊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沒有認識到“舊飯”價值的,把“舊飯”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反而去學韓國,認為韓國的新農村建設就是最好的,殊不知中國的晏陽初在七十多年前搞的鄉村建設是很中國化的,很適合中國國情的;二是雖然認識到“舊飯”價值,但是技術不到位,不能把“舊飯”炒好,沒有把晏陽初的思想精髓運用到當下的農村建設中去,只是簡單照搬晏陽初的一些做法,事異時移,當然不會再收到當年的好效果。

  “學院在發展上遇到一些困難,村里還是全力支持的。不過,如果總是不出效益,以后村民的態度就更難估計了!泵捉鹚辉傧颉缎】怠繁硎,學院不能再固執地信守那些不切合當地實際的理念了,如果他們能轉變自己的角色,更多地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把村子的一些好苗子培養起來,相信學院還是有很大前途的。他說:“我們可以等。”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