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份額油的非洲藍圖 特有模式被當地國家接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6日 09:1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謝言俊 實習記者 吳曉鵬 上海報道
殼牌等強勁對手退出后,中國與尼日利亞的石油開發協議變得沒有多少懸念:4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尼期間,雙方簽署了石油開發合作協議。協議約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獲得4塊油區的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許可證將在5月19日頒發。 這是中國石油企業在尼日利亞的第二個大動作。4月20日,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宣布出資27億美元,完成對尼一個油塊45%股權的收購。該區塊將于2008年投產。 其他非洲產油國也閃現著中國的身影。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劉海方博士披露:中國設想,在未來三至五年內,把海外份額油從現在每年不到2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所謂“份額油”,是指通過參股、投資、技術服務參與國外石油資源開發,根據分成合同穩定獲取的分成油)。 5000萬噸,與中國最大產油基地大慶油田的年產量相當。按照中國海關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約占2005年中國進口原油總量(1.3億噸)的38%。 在中國的海外份額油戰略中,尼日利亞、加蓬、蘇丹等非洲國家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把非洲建成最大的海外份額油源地,是中國石油戰略的長期規劃。 更重要的是,中國選擇了一條與西方迥然不同的進入非洲的方式——在簽訂每一份石油合同的同時,中國都會送上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醫療服務等厚禮。 面對當地的貧困和腐敗,西方選擇了指責和制裁;而中國則主張通過石油開發幫助對方消除貧困。中國能源網CEO韓小平說,這好比中藥和西藥,西方希望一下子把病毒殺死,而中國希望能夠提高當地的免疫力。 中尼份額油協議 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產油國,也是歐佩克第六大原油輸出國。 尼政府計劃,到2007年,實現石油探明儲量360億桶、日產能400萬桶;到2010年,實現探明石油儲量400億桶、日產能450萬桶。 尼日利亞具有誘人的石油前景,但此前,殼牌、美孚、雪佛龍及道達爾等巨頭分割了蛋糕。 中尼的第一份份額油協議開始于2005年7月。劉海方透露,當時,中石化與尼日利亞簽署協議,5年內,每天可以獲得3萬桶的份額油(約合每年160萬噸)。 也就在當時,尼方第一次明確表達了希望中方介入4塊油區勘探的意向。尼總統石油顧問戴庫如表示,3萬桶原油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來說是不夠的,總統答應中國的四塊石油區塊則可能對緩解中國的能源需求有所幫助。 尼方的這一表態和殼牌、美孚等紛紛撤離尼日利亞有關。 日益惡化的部族沖突是促使殼牌、美孚等撤出尼日利亞的最直接的原因。沖突在2005年底加劇,尼非政府武裝宣稱,將在尼最主要的產油區尼日爾三角洲對輸油管和煉油設施發動更多襲擊,以“確保”尼原油日出口量再削減100萬桶。此前,非政府武裝發動的一系列襲擊已造成尼日產原油量下降到正常日產油量的20%。 殼牌等公司關閉油田后,尼日利亞將殼牌、美孚、雪佛龍及道達爾等國際公司中標未付簽字費的14塊油塊收回重新拍賣。 中石油競得的這4個石油勘探區中,有2塊位于動蕩的尼日爾三角洲,另2個則在風險較高且目前還未有石油生產的乍得盆地腹地。 “中國石油企業進入尼日利亞的考慮是多方面的,更多的或許有戰略的考慮。”韓小平推測。 “在競爭激烈的狀態下,想進入尼日利亞是不容易的,因此,目前邁進門檻是首要的。”一位駐非中方人士分析。 韓小平推測,另一種比較可能的考慮是,中國政府讓中石油和中海油通過此種投資和收購快速做大,成為像BP、殼牌一樣的行業巨頭,以便于進行更大的收購和兼并。 最大的份額油源地 非洲成為中國最大的海外份額油源地絕非偶然。 份額油一直是中國石油戰略的軟肋。 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進口原油1.3億噸,其中,貿易油達1.1億噸,占89.1%。 “現在石油是70多美元一桶,實際上,絕大多數的石油都是以低于70美元甚至30美元一桶交易的。”韓小平透露。 中國的石油戰略規劃是,到2010年,中國海外獲取的份額油要達到5000萬噸左右,占同期進口石油的28..8%。 中國的“走出去”戰略確立了三個區域:俄羅斯—中亞—中東、拉美和非洲。非洲是很重要的區域之一。 那位中國駐非機構人士分析,俄羅斯屬地緣政治大國,對石油這類戰略性物資的參股、投資限制很死,獲取份額油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中東是中國最大的油源,但那里是西方石油巨頭云集之地,想獲得份額油絕非易事;拉美則運費較高,且是美國的后院,容易激化中美關系。 相比之下,非洲產油區有獨特的優勢——除尼日利亞外,都不是歐佩克成員國,不受歐佩克限產禁令的限制。 據韓小平介紹,尼日利亞周邊的幾內亞灣是中東石油帶的接力地帶。今后5年,全球石油開采量增幅的1/4屬于非洲,2001年全球新探明80億桶原油中有70億桶在幾內亞灣地區。幾內亞灣已探明的石油儲量超過800億桶。到2010年,非洲國家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的比重有望上升到20%。 原外交部非洲司外交官汪勤梅披露,在胡錦濤主席此次訪問的下一站——肯尼亞,中國海洋石油公司還將與肯尼亞簽署關于6個印度洋近海石油區塊合作勘探與開采的協議,約定中方對探明儲量的油田享有優先開采權。 在東非馬達加斯加,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團正在考慮收購馬達加斯加石油公司部分股份。 北非蘇丹成為中國進口份額油最多的國家。據劉海方介紹,2005年,中國共從蘇丹進口份額油10000萬噸。2005年8月,中油國際(紅海)有限公司與蘇丹政府正式就15區項目又簽訂了勘探開發產品分成合同。 同屬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是中石化第一個海外開發石油項目的所在地。目前,中國在阿爾及利亞的石油合作項目已達6個。 今年2月,中海油宣布其下屬的非洲公司與赤道幾內亞礦業和能源部、國家石油公司簽訂關于赤道幾內亞 S區塊的產品分成合同。 尼日利亞鄰國加蓬是中國進入幾內亞灣的大本營,據中國—加蓬油氣有限公司一位顧姓工作人員介紹,加蓬石油儲量為20億桶。中石化在地質風險較大、施工作業難度大的一塊地區開始勘探開發。 幾內亞灣南端的安哥拉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第二大石油生產國,儲量為120億桶。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在中國進口石油的國家中,安哥拉僅次于沙特阿拉伯,排列第二。 獨特的中國模式 劉海方透露,中國在非洲簽訂每一份石油合同的同時,都會簽下全方位的基礎設施投資、醫療服務等大單。 這種方式讓中國石油公司在諸多石油投資商中顯著不同。 比如,中尼簽定能源合作協議時,中國承諾,參與擴建尼日利亞卡杜納煉油廠,幫助修建一條鐵路、多座發電廠,援助派駐醫療隊。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僅擴建卡杜納煉油廠,中國將支付達40億美元的費用。 和260萬桶原油的日產量相比,尼日利亞的煉油能力很不相稱:煉油工業日設計能力為23.5萬桶,燃油大多數靠進口。今年1月,卡杜納和另一煉油廠供應原油的輸油管道遭武裝分子破壞,修復被破壞管道約需18個月時間,卡杜納煉油廠只能間歇性運轉。 而由于煉油廠開工嚴重不足、進口石油不能及時到位,尼國內成品油供應時斷時續,電廠也處于半癱瘓狀態。 尼加快煉油廠建設的另一舉措是實施捆綁式發展戰略——向承諾投資下游能源領域(包括煉油、獨立發電廠和石化項目)的應標企業傾斜。而在眾多的競標公司中,中國企業是為數不多做出這種承諾的兩家之一。 安哥拉的煉油能力更差。劉海方介紹,在安哥拉的西方投資者在交完稅金和租金后就將原油拉走。而中國正在幫助安哥拉修建自己的煉油廠,預計2010年正式運營時石油日處理能力為20萬桶,為南部非洲之最。 但這種做法引起了西方政界的質疑。劉海方介紹,一英國學者就指責,中國進入非洲就是為了石油,跟西方沒什么不同,就是晚些而已。 中國還被指責縱容當地的腐敗和恐怖分子。而在蘇丹問題上,西方主張對其實施制裁。 但這些指責遭到了中國的有力批駁。4月27日,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稱:“同其他國家開展合作時,我們本著互利共贏的態度。我們不會走西方殖民者當年那種野蠻掠奪、血腥侵犯人權的道路。提出這樣問題的人自己首先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記錄是否光彩。” 韓小平分析,“中國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通過和當地的石油合作發展當地經濟,改善當地的人權,只有消滅貧窮才能消滅恐怖主義,而制裁只會讓窮人變得更加危險。” 中國模式被當地人接受的另一個原因是:不少非洲國家把中國的經濟騰飛看成可以效仿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