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金融中心京滬爭霸進入白熱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9日 08:56 法制早報 | |||||||||
□蔡恩澤 近日從北京金融街服務中心傳出消息,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加拿大皇家銀行和瑞士銀行等多家外資金融巨頭即將入駐北京金融街。這是北京市政府《關于促進首都金融產業發展的意見實施細則》出臺以來,首批被吸引到金融街來的國際知名金融機構。這意味著在爭奪全國金融中心角逐中,北京又勝了上海一籌,打破了京滬兩地原本相對穩定的金融格局。
北京東山再起 京滬金融中心之爭由來已久。 2001 年北京金融業實現增加值 430.2 億元,在 GDP 中的比重達到 15.3% , 2002 年達到 485 億元,占 GDP15.5% 。就在同時,不少金融機構的總部開始快速遷出北京,安居上海陸家嘴。 2003 年 5 月 19 日 ,嘉實基金管理公司正式離開北京遷往上海,至此,曾經選擇北京的 8 家基金管理公司只剩下一家在京。北京在與上海的金融中心爭斗中顯露敗相。 2003 年非典期間,有著金融從政經歷的王岐山任北京市市長后,北京謀取全國金融中心的愿望重新點燃。同年 8 月底,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向市政府提出建議,成立北京市政府金融顧問團,一個月后即被采納。時間之短,足見北京謀求金融中心心情之急。 此時的上海,正面臨著金融業國際競爭力削弱的危機。資料顯示,上海金融業在 2000 年至 2003 年連續幾年出現了低速增長跡象。保險業增長貢獻率從 1990 年的 14.8% ,下降到 1995 年的 3.7% ,再上升到 2000 年的 21.5% ,又回落到 2002 年的 0.3% 。這使上海金融保險業在 GDP 中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16.7% 逐步下降到 2003 年的 10.1% ,與“十五”計劃中提出的 18% 要求相去甚遠。 而北京卻東山再起,金融大戲異彩紛呈。 2005 年,華夏證券和北京證券重組,北京銀行和華夏銀行都引進了外資金融巨頭作為第一大股東,并組建了北京農村商業銀行,華夏基金和北國投的市屬國有股權也將逐步實現戰略性退出。就目前金融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而言,北京已是全國最高,大約在 16% 。 雙雄唱戲 各大競爭城市各有各的優勢,金融中心的爭奪最終還是要看市場的選擇。目前看來,真正的競爭只在北京上海之間。 北京盡占首都地緣之利。中 國 博士后特華科研工作站常務主任王力認為,只要總行在北京,所有的資金調度就將在北京完成。正在著手建立統一數據庫的各家銀行,一旦把整個銀行的資金集中到總部統一運作,就意味著中國銀行業資金總量的 80% 左右集中在北京,如此龐大的資金調度總量,在東亞地區也是數一數二的。此外,中國保險業三分之二以上的資金統一運作也在北京完成,北京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金融結算中心。還有,國有資產總量的一半以上,由總部在北京的國有大企業所控制,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移動、聯通、網通、華能、中遠等,它們所帶動的龐大的資金流,是北京成為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撐。 上海有深厚的歷史金融積淀。近代以來,上海一直是國際化大都市,如今的陸家嘴,是上海灘上眾多金融機構的集聚地。上海目前的證券交易所、貨幣、外匯和黃金交易市場在國內獨占鰲頭。在加入 WTO 的最后協議里,首批對外資金融機構開放的城市名單中,上海也榜上有名。目前,外資銀行已經有 70 多家進駐上海,其中 30 多家開展了人民幣業務。為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海市針對金融企業稅收、金融人才購房等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加上較高的市場自由度和寬松的環境,上海在吸引境內外金融機構進入、對外開放中逐漸顯露出其獨特的優勢。但目前直接在上海的金融機構握有的金融資源仍難和北京抗衡。 至于其他城市之間的龍虎斗,則都是一廂情愿之舉。比如天津在歷史上曾有過金融中心的輝煌,到 20 世紀 40 年代,離天津繁華商業區和平路幾百米之遙的解放北路上曾設有 49 家國內外銀行,其中 12 家國內銀行的總行設在天津;有 270 多家國內外保險機構,還有功能完備的證券交易所。如今鉛華褪去的天津要想重振歷史雄風,在北京眼皮底下奪得金融中心的位置,實屬難為之事,盡管天津市市長戴相龍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也有金融興津的“野心”。 廣州也難有作為。且不說香港近在咫尺,深圳也不會坐視廣州獨大,守著深交所絕不會撒手。廣州雖然專門成立了由市長掛帥的市政府金融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強化市政府金融工作機構,并成立正局級的市金融服務工作辦公室,但比起市場這只手來說,市長的手還是很軟的。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指出:“金融中心的形成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官員表態和政府傾斜就可以長久維系的,而是金融機構、金融家和相關企業自發選擇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