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央行上調人民幣貸款利率 > 正文
 

升息是實行貨幣緊縮政策信號 樓市影響首當其沖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8日 17:14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4月28日電 (記者 徐壽松) 28日起,央行上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房貸利率風險隨之顯現。分析人士認為,升息是實行貨幣緊縮政策的信號,繼續調控成抑制投資反彈之必需,而眼下的房價飛漲能否因此得以抑制、緩解,關鍵不在利率上調了0.27個百分點的現實負擔,而要看市場后續“升息預期”對現實需求的影響程度。

   升息不是專門針對樓市,但樓市影響首當其沖

  央行稱,此次升息是進一步發揮經濟手段在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中的作用,進一步鞏固宏觀調控成果。上調利率并非專門針對房地產行業,而是基于宏觀經濟增速過快的背景。

  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達到10.2%,遠超過9%的預計。固定資產投資出現大幅反彈,一季度同比增長27.7%;貨幣信貸發放猛增,一季度增加了1.26萬億元,超過全年預計發放數量2.5萬億元的一半。當前經濟運行再度出現一定的過熱跡象,而房地產業扮演了“火上加油”的角色。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全部貸款中約有14.84%用于了房地產領域,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達到1.84萬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的8.9%。今年第一季度,北京、深圳、廣州房價一路狂飚,

上海房價也開始止跌上揚。正因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曾疾呼,央行應盡快出臺趨緊的政策措施。

  盡管升息與當前宏觀經濟走勢的關聯度更大一些,房地產受到的影響仍是首當其沖。以個人住房貸款為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了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58%提高到5.85%;5年期以上個人房貸利率下限上調為5.751%,比之前的5.508%增長了約0.24%。4月28日起,各家銀行遵照央行確定新的利率水平,相應地調整住房貸款利率。對于28日以前簽訂的合同,銀行將從明年1月1日開始執行新利率。

  升息給樓市帶來三方面現實影響

  升息對房地產市場的現實影響究竟由多大?業內人士認為,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升息意味著增加財務成本,風險因素加大,迫使其投資可能趨于謹慎;對于購房人而言,意味著增加支出從而抑制需求;對于房地產行業而言,由于升息對宏觀經濟會產生“抑熱制冷”作用,會間接影響房地產業。

  根據去年國內中資銀行全部人民幣貸款余額中約有14.84%投進了房地產領域的數據計算,此番升息將使開發商每年多付20.9億元。對于目前資金鏈普遍繃緊、對銀行資金依賴度大的中小開發商而言,利率上調會放大其財務風險,投資決策有望趨于謹慎;但對于資金實力雄厚的大房地產開發公司來說,0.27個百分點對其高額利潤影響不大,畢竟,升息與房價的上漲幅度相比不成比例。

  因為升息,個人購房支出的增加則會立竿見影。按照去年的個人住房貸款規模計算,利率上調將使得購房人一年多支付近50億元利息。去年3月,個人從銀行獲得的最優惠房貸利率上漲0.2個百分點,許多人的住房按揭月供因之上漲數十、上百元,而本次利率上調的幅度更大,負擔更多。貸款年限分別為5年、10年、20年的消費者,其月還款額將分別增加0.65%、1.22%和2.18%。以貸款50萬元買房、20年還清為例,將總共多還款1.8萬余元。從這個角度分析,加息對投機性、投資性購房需求會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同時也提高了自主性購房者的利息成本。金豐易居的一位分析師說:“總而言之,房貸的利率風險開始顯現了。”

  預期影響:利率可能繼續上調

  就幅度而言,本次升息并不算大。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其預期影響可能要比實際影響大得多。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室副主任牛犁說,本次升息“央行發出了明確的調控信號,對配合發改委抑制經濟過熱會起到明顯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也認為,央行加息本質上是一種“宣示”,正在采取緊縮貨幣政策,以促使社會經濟主體自覺調整其行為。

  聯系到去年3月17日,為調控樓市,央行曾取消5.31%的個人房貸優惠利率,本次升息是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在13個月內連續第二次上調。“這會引起升息預期!” 光大銀行資金部的一位人士判斷,目前國內的利率水平處于近20年來的低谷,而固定資產投資和國民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利率未來繼續上調的空間和可能性都比較大。

  房地產企業上海三湘集團的戰略投資部總經理張濤也認為,升息是進一步調控樓市的信號。國家調控房產市場傳統做法先是選擇升息,而后才是各種具體的

宏觀調控政策。所以,升息會影響購房者心理,進而達到影響市場的目的。(完)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