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熱火朝天 居民反饋冷若冰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4日 12:32 新華網 | |||||||||
房地產市場在2006年春天上演了“熱火朝天”的一幕。但在熱鬧景象的背后,幾個“冷”數字值得玩味。房價一路飆升的同時,居民的購房意愿卻在接連下降,商品房空置率也在不斷擴大,而近七成的居民面臨著買不起房的尷尬。 悖論一:房價不以購買意愿為漲落核心
央行2006年1季度全國城鎮儲戶的問卷調查顯示,居民購買住房的意愿創了歷史新低。從調查的7個城市看,居民購買住房的欲望,除重慶和西安外,均低于平均水平,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居民購房意愿明顯下降。 按照市場規律,買方市場意愿下降,應該帶來賣方市場走低。但事實卻恰恰相反,根據國家權威部門的統計,今年1季度,12省、區房地產投資增幅超過了30%,而全國房地產企業的景氣指數也比上季提高了5.4,與此相應的是房價的上漲。 統計顯示,一季度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5%,其中,大連、呼和浩特、深圳漲幅超過10%。 專家認為,這種現象一方面表明房價的高居不下,使很多居民望而卻步,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居民的消費意愿正在受到漠視,市場越來越不以居民的消費意志為價格漲落的核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憲容指出,目前國內房地產市場是壟斷性定價,房地產開發商完全有條件聯合推高房價,某些城市房價的上漲,不足以說明國內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 悖論二:過剩與短缺并存 按理說,緊俏的商品價格才會上漲,但房地產市場的一個怪現象是,與商品房價格上漲同時出現的是商品房空置率的上升。據北京市有關部門統計,2005年北京商品住房預售價格漲幅為19.2%,而商品住宅累計空置面積達到了1374.2萬平方米,全年上升了31.6%。 全國人大代表史和平認為,樓市出現“短缺與過剩”并存的怪現象,反映了住房供應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廣大中低收入百姓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是開發商追逐高利潤,大多鐘情高檔房。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表明,在24個大中城市里,每套12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占商品房面積的比重還不到50%。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在博鰲亞洲論壇2006年年會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二手房、租賃市場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流通環節不通暢也成為房屋積壓的重要因素。 悖論三:建筑水平超前,消費水平滯后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房地產金融安全評估報告》顯示,我國東部地區商品房均價已達到4000元左右,而我國2005年城市戶均收入只有1.5萬元至1.7萬元。據專家估計,在我國城鎮居民中,至少有70%沒有購買商品房的能力。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建業住宅集團董事長胡葆森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住房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分會時說,發達國家多數住房都不超過100平方米。而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表明,在國內24個大中城市里,每套12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占商品房面積的比重還不到50%。 來自建設部的消息顯示,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將超過26平方米。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認為,我國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達到了中高收入國家的水平,這明顯超出了我國城市居民的實際消費水平。 業內人士分析,住房消費超前與大部分居民買不起房的現實,表明城市居民已經為購買住房而超支。 (記者 董素玉 李嘉 王英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