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由近百名企業家發起成立的生態環境保護組織,SEE生態協會在阿拉善從不啟動那些沒有政府、社區民眾出資參與的項目,避免“免費午餐”
SEE生態協會必須回答三個問題:阿拉善荒漠化逐年加劇的成因是什么?SEE生態協會能夠做什么?實施什么樣的項目才是正確的和可持續的?
本報記者 章軻 發自內蒙古阿拉善盟北京
年輕的巴里頂著寒風從幾十米遠的羊圈跑過來,他是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哈圖呼都格村的一個牧民。最近讓巴里高興的是家里添置了兩樣新東西:風力發電設備和沼氣池。
“用電已經不成問題。等天氣回暖,沼氣也能用上了。”巴里掀開蛇皮袋,露出嶄新的沼氣灶具,對《第一財經日報》說:“這是協會資助的。”
巴里所說的協會是“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下稱“SEE生態協會”),這是國內首家由近百名企業家發起成立的生態環境保護組織。
“其實,幫助牧民們用上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替代能源,從協會的角度出發,最終目的是減少牧民們對梭梭樹等薪柴的消耗,以保護和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SEE生態協會秘書長楊平說。
企業家NGO的定位
SEE生態協會會長劉曉光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到阿拉善的景象:沿路貧瘠的沙漠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人類的生存正遭受嚴重的威脅。
在阿拉善,劉曉光、楊平、中國企業家論壇原秘書長李俊以及九漢天成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軍共同倡議,為治理沙塵暴做些工作,動員100個企業家成立一個以治理沙塵暴為宗旨的公益性機構。
2004年2月,“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一次籌備會議召開。同年6月,67位企業家擠在一個木質結構的蒙古包中,通過了協會的《章程》。企業家們宣布,連續10年,每人每年捐資10萬元,作為協會運作的公益基金,以治理沙塵暴及沙塵暴區域的生態修復。“但怎么治理沙塵暴?怎么幫助阿拉善?是沿用過去的扶貧模式,給農牧民們發錢?誰都不清楚。”楊平告訴記者,企業家們當時就是一腔激情。
楊平稱,生態保護恰恰與企業家的生產和思維方式不一樣。
“當時,有的會員見到我就問,植了多少樹?種了多少草?沙塵暴減輕了多少?”楊平無以對答。第二年,十幾家會員企業覺得SEE生態協會沒有去治沙,陸續退出了。
“我們這時意識到,協會需要確立一個科學的治理觀。”楊平說,SEE生態協會在阿拉善地區從事荒漠化防治及生態保護工作,必須回答三個問題:阿拉善荒漠化逐年加劇的成因是什么?在政府、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中,SEE生態協會能夠做什么,定位是什么?實施什么樣的項目才是正確的和可持續的?
SEE生態協會成立之后,在一年的時間內先后做了5次考察和調研。楊平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通過一年的實踐,SEE生態協會確立了四個工作方向:降低載畜量,實現草畜平衡,減少人為因素對原有自然植被的過度消耗和破壞,使之自然恢復;降低地下水消耗,減少水資源浪費,發展節水經濟,保障地表植被的水生態環境;在適當的區域植灌種草,增加植被覆蓋度;幫助農牧民調整種養殖品種,提高生產率和經濟收入。
SEE生態協會項目模式
在阿拉善盟政府所在地巴彥浩特,SEE生態協會設立了自己的辦事機構。記者在這里的一面墻上看到,SEE生態協會在阿拉善正在實施5個項目。“SEE生態協會在阿拉善實施的共有16個項目。”SEE生態協會副秘書長鄧儀向記者解釋了項目的設計邏輯:過度放牧、過度采薪、過度開墾、過度浪費水資源,這些因素是沙塵暴興起的重要的人為因素。通過項目把環境利益和當地人的利益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使當地人成為自然資源保護的主體,并在保護中受益,就能形成自然保護與當地人發展的和諧統一。
按照這一設計,具體實施什么項目,由農牧民們自己選擇,SEE生態協會加以引導和資金扶持。所有子項目的資金使用權,都由當地村民按民主選舉方式選出的村民管理委員會執行。
4月10日至12日,記者跟隨項目官員馬彥偉、李弘和張榮發分別到阿拉善左旗的腰壩灘、查漢灘和吉蘭泰鎮采訪,注意到村民們選出的管理委員會成員們正在研究節水和種植新品種等問題。
查漢灘烏達木塔拉嘎查村民管理委員會主任趙文志告訴記者:“管委會已經自主實施了修路、舍飼養羊、秸稈精加工、肉牛養殖等項目,得到了村民支持和SEE生態協會的資助。”
“我們不啟動那些沒有政府、社區民眾出資參與的項目,避免‘免費午餐’。”鄧儀告訴記者,這是SEE生態協會所堅持的“資金多元配套”的原則。鄧儀說,SEE生態協會是公益機構不是慈善機構,提高社區百姓有效管理社區資源的能力是SEE生態協會工作的方向,當地政府和社區百姓的合作是協會項目得以運行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