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把握發展機會尋求互利共贏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3日 15:10 深圳新聞網-深圳特區報

  曾慶紅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06年年會并發表主旨演講

  中國加入世貿5年來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約1000萬個就業機會

  【本報海南博鰲4月22日電】(深圳報業集團特派記者宋華) 今天上午,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主會場綠意盎然、花團錦簇,博鰲亞洲論壇2006年年會在這里舉行隆重的開幕
儀式。約4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政界、工商界人士和專家學者等與會,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

  曾慶紅在題為《把握亞洲新的機會共創世界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中表示,亞洲尋求共贏正面臨三個新機會。曾慶紅說,亞洲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亞洲的和平、穩定、發展關系到亞洲各國人民的共同命運。在當前總體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下,亞洲也迎來了有史以來較為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這是一個最重要的新機會;在亞洲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亞洲的發展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突出表現在:亞洲巨大的市場潛能逐步得到開發,亞洲各國和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效顯著,產業優化升級繼續加快,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亞洲已成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要把握亞洲尋求共贏的新機會,這又是一個新機會;亞洲和平、穩定、發展的整體氛圍,促進了亞洲區域合作進程的快速發展,一個平等、多元、開放、互利的地區合作新局面正在逐步形成。特別是以東亞、東盟、中亞、南盟、亞洲合作對話以及多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為標志,各種形式的區域、次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這同樣也是一個新機會。曾慶紅強調,這些積極而重大的變化,既為推動亞洲區域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亞洲各國和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只要我們繼續相互尊重、平等對待,把握發展的機會,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就一定能夠促進亞洲的發展與振興,達致互利共贏的目標。

  曾慶紅在主旨演講中介紹了中國“十五”期間的改革開放成就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促進亞洲和世界經濟增長所起的積極作用。曾慶紅說,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一方面逐步發展壯大了自己,另一方面也給周邊地區和整個國際社會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中國平均每年進口近5000億美元的商品,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約1000萬個就業機會。據統計,2005年中國從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進口總額達到4400億美元,同比增長20%,占中國進口總額的67%。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也在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其中對外投資的80%集中在亞洲地區。2005年,中國出境人數達到3100萬,大量中國游客把亞洲國家和地區作為出境旅游的首選地。這對于促進亞洲和世界經濟的增長,已經并將繼續產生重要作用。中國今后5年的發展,將注重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

和諧社會的要求,注重兼顧各個社會群體的切身利益,注重同亞洲和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曾慶紅強調,努力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提出的一項重要政治主張。我們所倡導的和諧世界,是和而不同的世界;我們承認亞洲和整個世界的多元性,承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利益的差異性,主張在多樣性中和諧共處、在差異性中求同存異。曾慶紅表示,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亞洲是最大的發展中地區,在維護地區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將更加緊密地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當前,亞洲各種方式的合作方興未艾。尋求亞洲的共贏、把握發展的機會,需要亞洲各國政府和人民作出不懈的努力,并在以下方面采取積極步驟:繼續深化互利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堅持和諧相處,尊重和維護地區多樣性;堅持開放包容,面向整個世界。

  開幕式由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主持,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拉莫斯致歡迎辭。本屆年會的主題為“亞洲尋求共贏:亞洲的新機會”。會議議題涵蓋多哈回合談判、中國銀行業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國汽車業、

房地產業的發展、國有企業的成長創新之路、國際
能源
市場走勢、創新與信息技術產業以及區域經濟合作等諸多領域。

  4月22日,博鰲亞洲論壇2006年年會在海南博鰲開幕。來自約40個國家和地區的850多名代表參加本屆年會。本屆年會的主題是“亞洲尋求共贏:亞洲的新機會”。這是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主持開幕式。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