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王志浩報告風波:貿易順差幻覺雙重探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3日 12:1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陳懇 見習記者 王芳艷 上海報道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的確存在高報出口的傾向。”4月21日,浙江排名前五的一家服裝出口企業的內部人士說。 而一天之前,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的一篇研究報告中說,“
王認為,“虛報貨值和轉移定價正幫助巨額外匯資本流入中國。” 與王志浩的結論不同,前述進出口企業人士稱,出口企業高報出口價格,并不是因為人民幣匯率,而是考慮出口退稅。 進出口“百慕大三角” 王認為,國內的對外貿易“似乎存在著一個百慕大三角洲”,表現在“中國的進口額遠遠超過他國對中國的出口額,而出口額卻大大低于鄰國從中國的進口額”。 王假定把2003年的差距值看作是正常水平,在假設該差距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推算出2005年在貿易中隱藏了約670億美元的非貿易資金流入。 這其中的原因,除了“貿易計算方法不同”和“不同國家的貿易數據衡量不同”等外,更重要的是源于“虛報貨值和轉移定價”。但對于后者,王稱由于數據局限,只有類似定性分析。 其數據來自“環亞經濟數據”。環亞經濟數據有限公司(CEIC,Ceic Data Company Limited )為香港專業的經濟數據公司。一外資銀行研究宏觀經濟的經濟學家稱,環亞的數據不僅為外資銀行采用,高盛等國際投行也常引用。 1998年以前,很多的熱錢可以通過資本項目轉移,但是1998年之后,外匯管理局加強了監管,很多資金便從資本項下轉移至經常項下。 他認為,虛報貨值實際上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在人民幣相對弱勢,外匯兌換艱難之時,主要的形式是高報進口。而自2003年起,隨著人民幣的升值預期與日俱增,高報進口的做法自然而然地減少。虛報貨值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報出口。 前述外資銀行經濟學家稱,通過高報出口,企業可以把更多的美元資產通過目前的結匯機制,結算為人民幣。 上述的判斷仍然基于真實的貿易基礎,但是一位有6年外貿經歷的人士透露,市場上甚至存在沒有貿易基礎、純粹為轉移資金的交易。 事起退稅?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出爐的對外貿易數據,一季度我國出口1973億美元,增長26.6%,回落8.3個百分點;進口1740億美元,增長24.8%,加快12.6個百分點。進出口相抵,順差233億美元。 人民幣升值的最大壓力仍然是巨額的貿易順差。 但是,如果這一順差存在“水分”,那么人民幣升值的理由可能不充分。 不過,前述浙江紡織進出口企業人士稱,出口企業高報出口價格,并不是因為人民幣匯率,而是考慮出口退稅。 研究資料顯示,我國從1985年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先后在1994年、1999年和2003年三次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從2004年起,我國對出口退稅率進行結構性調整,出口退稅率平均水平降低3個百分點左右。2005年8月,國家再次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地方超基數部分出口退稅承擔比例從25%下降到7.5%。 對于政策制定者而言,與其被動地接受人民幣升值,不如主動調整外貿政策。 不過王也坦言:“我們不是說認為2005年的‘實際’貿易順差就是350億美元。”首先,用作基準的2003年是隨意選取的;第二,2004年-2005年貨運成本的上升也使得差距縮小。此外他還認為,新興的進出口企業可能比舊有的更守規矩,不太愿意參與虛報貨值的行為。因此,“數據和采用的方法上存在著若干個問題,所以不能保證其準確性。”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這就是業界常說的貿易順差幻覺,關鍵是是否有進一步的實際數據來支持,這樣類似的推理關鍵是是否有進一步的實際數據來支持,從而改變決策層和外界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