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食品工業經濟運行及2006年主要工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0日 13:12 發改委網站 | |||||||||
2005年度食品工業經濟運行及2006年主要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局
食品工業作為輕工業中的重要產業,在服務三農、出口創匯、擴大就業、滿足國內需求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2005年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03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8.2%,同比增長26.9 %;產品銷售率98.6%,實現利稅總額3365億元,同比增長21.6%;進出口總額449.7億美元,同比增長13.7%;全行業從業人數達 453萬人。 2005年度食品工業經濟運行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生產快速增長,一些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2005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6.9%,實現利稅總額同比增長21.6%;食用植物油、飲料、味精總產量分別達到1612萬噸、3380萬噸和136萬噸,位居世界前列;全國啤酒產量3061萬噸,連續十幾年位居世界第一。 二是產品結構調整取得進展,市場需求趨旺。各類食品在質量、品種、檔次、功能以及包裝等方面基本滿足了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新興的方便食品、休閑食品、保健食品、綠色食品等市場份額繼續擴大,主副食品、調理食品、速凍食品、熟食制品、調味品、豆制品等花色品種和市場需求迅速提升。 三是優勢企業實力增強,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通過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優勢的大中型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河南雙匯集團年銷售額逐年增加,已成為亞洲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白酒行業前10名骨干企業產量占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總產量的15.3%,實現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白酒企業銷售收入的43.2%;青島、燕京、華潤三家啤酒企業生產量占行業總產量的30%以上。 四是企業改革取得新的進展,科技創新取得可喜成就。許多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共同發展,特別是民營食品企業發展較快,在一些地區已成為農產品加工業的主力軍;科技創新已成為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重要內容,目前以大型食品企業為主體的科研中心逐步形成,全國已有500多家大型企業建立食品工業技術研發中心;科研機構、大專院校與企業結合更加緊密,形成廣泛合作和相互支持新格局,促進了食品工業自主開發創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五是高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促進了行業的技術進步。保鮮、超高溫殺菌、冷凍速凍、超臨界萃取、膜分離、擠壓膨化等應用技術在食品行業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應用,有力地促進了食品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品的更新換代。食品工業技術裝備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乳品、啤酒、方便面等行業裝備技術水平已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 六是食品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重大安全事故減少。2005年有關部門開展了針對重點區域、重點品種的專項整治,著力抓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兒童食品市場混亂、農產品源頭污染和食品加工小作坊危害等突出問題,有效遏制了違法使用非食品原料和無證照生產加工食品現象,學校和建筑工地食堂等重點場所的衛生監管得到加強,全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明顯減少,食品安全狀況進一步好轉。 七是食品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食品工業生產基地進一步從城市向農業產區轉移,食品工業布局日趨合理,以公司帶農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已成為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發展食品工業和農產品深加工,對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已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主體。 過去的一年,食品工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同時行業發展中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也很突出: 一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從行業結構上看,原料初、粗加工多,深、精加工少;從產品結構看,部分行業品種少、檔次低,產品結構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從組織結構看,目前我國食品行業大多為中小企業,其技術水平低,消耗高,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 二是農產品加工程度低,企業創新能力薄弱。我國是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但以糧食為原料的二次加工,用糧不到糧食總量的20%,而發達國家工業化加工用糧比例在70%以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加工技術水平落后,部分裝備依賴國外進口。 三是食品加工與農業原料基地的產業鏈尚未完全形成。食品加工企業缺乏固定的原料基地,分散農業提供的原料在品種、品質、規格等方面遠不能適應食品工業的要求,食品加工與農業之間的聯系尚處于簡單的初級供需階段。農產品品種改良和品質的提高與市場消費、食品加工的有機結合還很不夠。例如,我國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均為世界第一,但適宜生產高檔蘋果汁、蘋果酒的蘋果種植基地較少。 四是地區發展不平衡,重復建設現象依然存在。東中西部地區食品工業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的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尤其是西部地區食品工業發展相對滯后,但同時存在忽視客觀條件盲目發展的現象。如在個別地方,奶業經濟已經演變成為典型的政府經濟,不切實際的盲目投資、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引發了奶業產業鏈環節的失衡。 五是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與隱患仍然較多。食品行業部分企業生產不符合衛生安全標準要求、質量管理不嚴格、檢測制度不健全,以及食品原料產地生態環境污染較嚴重、部分原料產品種養殖過程中過量使用藥劑等現象仍然存在;另外食品市場安全監督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食品流通運輸方式落后,經營行為不規范等還未能得到解決,上述因素已成為制約食品工業發展的嚴重問題。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為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中央根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把擴大內需、增加消費放在“十一五”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突出位置。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重點是擴大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輕工行業要:“著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質量,增加品種,滿足多樣化需要,擴大高端市場份額,鞏固和提高輕紡工業競爭力”。“運用信息、生物、環保等新技術改造輕工業。大力發展食品工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去年底,溫家寶總理對輕工行業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視對于促進消費和擴大就業有巨大作用的輕工行業的發展。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對輕工行業的發展以及對擴大內需、增加消費、開拓農村市場、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視和相關政策的實施,標志著輕工行業,包括食品工業面臨新的巨大的發展機遇。 2006年重點推進以下幾項工作: (一)堅持自主創新,促進行業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進企業自主創新。一是完善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二是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三是組織實施企業自主創新專項;四是加強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和重大產業技術研發。 (二)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食品工業,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核心競爭力,努力使增長方式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向以質量效益為主;大力推進節約生產、環保生產、循環經濟;加強人才培養,重視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和企業管理水平。 (三)加強組織協調,推進重點工作。一是針對目前食糖市場價格大幅上漲及對食品、飲料等行業的影響,采取加大國家儲備糖投放力度、加強糖料生產銷售協調、繼續限產限銷糖精、規范市場運作等措施,加強協調,穩定食糖市場和價格,切實保護食品企業的切身利益。二是研究和制定《促進酒類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繼續推進白酒從量消費稅等有關稅收政策的改革,鼓勵和引導大中型骨干企業擴大市場份額,以優質產品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三是繼續加強乳品工業的調查研究,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乳品工業健康發展的意見。 (四)強化食品安全,規范市場秩序。切實提高全社會對食品安全的認識,盡快完善我國有關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及其實施辦法,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統;繼續集中力量開展專項整治,嚴把市場準入關,加強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全過程監管,突出抓好農村的食品安全,發展農村現代流通網絡,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放心食品。 (五)大力推進品牌戰略,打造自主知名品牌。堅持走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自主創新為支撐、政府推動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自主品牌的發展道路。鼓勵和扶持具有自主知名品牌的大型食品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進一步完善有關稅收等政策,配合有關部門在出口配額、出國參展、市場宣傳、設立境外營銷機構、跨國投融資、檢驗檢疫等方面給予自主知名品牌企業更多的支持和服務。新聞媒體要加大對自主品牌的宣傳,擴大我國自主知名品牌的國內外影響。 (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支持產業集群發展。各級政府和行業協會要支持在發展基礎較好的食品產業集群區域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在技術創新、標準制定、質量檢測、人才培訓、信息咨詢、信貸服務、電子商務等方面,為廣大中小食品企業提供服務;引導農民科學種植,形成原料基地化、良種化、專用化;扶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的大型企業集團,按照聚集化、規模化、國際化的要求提高產業集中度;利用西部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機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產業比較優勢,采取加大投入、建立基地、調整結構、優化品種等措施,在糧食、肉類、乳品、果蔬及西部特色資源的深加工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使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食品工業躍上一個新臺階。 (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環境友好發展。進一步提高全行業環保意識,加快對技術成熟、成本合理的污水治理技術推廣;積極探索食品行業循環經濟的運行模式,在綜合利用、廢舊物回收、節約能源和水資源方面實現發展目標。注重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學習和借鑒皮革行業“真皮標志和生態皮革”、糖精行業“產品證明商標”和白酒行業“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標志”的成功經驗,加強自律和維權,逐步在更多領域發展品質證明標志;完善行業預警機制,建立信息溝通制度,加強緊急應對組織建設,維護產業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