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合組織呼吁中國給予更開放的跨國并購政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8日 15:0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外資并購壟斷爭議 本報記者 柯志雄 北京報道
4月15日,由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舉辦的第四次并購年會政經要人云集,此次年會是歷次中規格最高的,從一個側面揭示并購成為“顯學”。 “戰斗已經打響。”一位嘉賓引述并購公會名譽會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名譽院長劉吉的話稱。 外資并購未出現壟斷? “投資28萬家企業,占全國企業數僅3%,但產生的工業增加值占27.8%,出口57%,占全國的稅收20%,就業占城市人口就業的10%。” 商務部原外國投資管理司司長胡景巖(現任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司長)用這組數字描述FDI在中國的作用,并正面反駁了近期熱議中的外資壟斷問題。他表示,實際上外資進入的數量有限,在一些新興領域,外資占有的市場份額比較大,但目前從總體上看,還沒有出現某國的外商或某家跨國公司對于一個行業形成實質性壟斷的情況。 與胡景巖的觀點類似,經合組織企業和金融事務司投資處中國外商投資主任研究員Ken Davies提出,盡管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直接投資的主要接納者,但是中國的跨國并購相對來講比例是比較小。來自經合組織的《中國跨國并購政策報告》在年會當日公開,報告呼吁中國給予更開放的跨國并購政策,并建議以東北作為試點“以點帶面”推開。 一邊肯定并購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劉吉說:“現在中國并購市場是一場混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更有對策的不是本地企業,而是外資。” 劉吉解釋外資的對策時說,以不同子公司的名義在不同的地方展開收購,其實是一家,因此可以壟斷。而國有企業或民營企業要在全國進行收購的話,反而碰到各種阻力。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認為四大需求使得并購勢不可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組和國有經濟結構的調整需要并購;外資企業進入中國需要并購;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需要并購;中國企業走向世界也需要并購。 不少來自不同領域的被采訪者表示,并購的活躍主體幾乎注定是外資,其中資金是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資金實力總體偏弱的中國企業而言,借重外部資金是必然的,但銀行的大門往往不容易敲開。 而對于外資而言,僅私募基金和LBO(杠桿收購)等工具就意味著難以計算的空間。 民資并購“無米之炊”待解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朱從玖看來,并購的潛在商機是所有企業共同面對的。 朱從玖認為兩大動力推動著中國企業和外資尋覓并購商機:過去行政區劃帶來的產業重復布局的整合機會;進一步開發和放松管制帶來的擴張沖動。 朱從玖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共同的觀點是融資管道需要松動。“如果不夸張地說,70%~80%的并購是要失敗的。這樣一個高風險的行業,不能夠由信貸資金來介入。但是我們國家除了信貸市場以外,資本市場、債券市場極其落后。”吳曉靈說,“沒有融資的渠道,再好的項目也只能拱手讓給他人。” 在此基礎上,朱從玖提出四個可能助力的渠道:股票——部分上市公司如果以并購為目標的話,特別是通過定向募股的方式解決融資的問題,應當放松;公司債——現在的債市品種很多,有企業債、融資券、國債、政策金融債等等,但是債券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有效的債券市場,上市公司目前可發的債券類的產品只是一個可轉換債,一些信用債券是必然的趨勢;商業銀行考慮開辦并購的專項貸款;資產管理方面的突破。專項理財業務投資計劃完全可以把它規范構造成為支持并購市場的專項理財,信托也可以支持并購重組業務。 “金融業初期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使得我們金融業的各個行業產生了分割狀態,不是分業,而是割斷了,銀行是銀行,保險是保險,證券是證券,信托是信托,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現在隨著改革的深入,這些情況也有所改變。”朱從玖說。 朱從玖認為商業銀行已經在開始有選擇地涉足資本市場業務,下一步可以考慮把并購作為一項專門的業務加以規范、加以制約、加以發展。 朱從玖認為,我們整個金融機構里貸款占存款的比例不到70%,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本渠道不暢,因此商業銀行可以研究對并購提供專項的貸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