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勉 胡星
王八節、板栗節、褲子節、豬王節、葵花節、雙胞胎節……
就連一個地方開始打漁了,也要搞一個開漁節。目前全國各地刮起了“造節風”。
亂“節”漸欲迷人眼。不僅節日名目繁多,重復辦節也是舉不勝舉。報載西部某省2003年縣級以上的政府舉辦的節日有上百個,冠名為“螃蟹節”的就有5個。
10月15日,廣西首府南寧市拉開了第六屆南寧國際旅游美食節的序幕。美食節6年已創6個吉尼斯紀錄。10月15日上午,一條從洞庭湖捕獲的長1.6米,重48公斤大魚送到第六屆美食節上,僅魚頭就有近30斤。現場被制作成的“剁椒魚頭”,放在一個直徑達1米的大瓷碟內,供客人品嘗。
你方唱罷我登場,東西南北辦節忙。中國民俗學者蔣收獲說,節日可以多,但是不可以濫,節日帶來的快樂和氛圍更不能被商業精神篡改。節日如果泛濫,快樂就會貶值。
什么樣的節日才是真正的節日?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熱衷于辦節日?人造節日泛濫的背后到底有什么?
實質--這不是真正的節日
中秋節成了月餅節,端午節成了粽子節,在國慶長假里,越來越多的人造節日正在上演,手機節、摩托車節、首飾節、服飾節,傳統節日本身應該給人的“暖意、快樂”越來越淡。蔣收獲說,節日本身的意義和傳統文化內涵正在被逐漸吞噬。
在人造節日鋪天蓋地到來的今天,如何才能尋找到節日最本源的涵義?民俗學家指出,要從節日的“由頭”、人們的參與性和節日的策劃主體等方面來判斷。
傳統節日的“由頭”多植根于悠久的歷史淵源和美麗的民間傳說。蔣收獲說,歷史和文化的深厚積淀才是傳統節日延續至今的根本動力,屈原報國投江的傳說讓人們端午節里劃龍舟、包粽子,熱熱鬧鬧過了千年。
蔣收獲說,現在的人造節日很難找到歷史和文化的“由頭”,造出來的節日空洞、枯燥、雷同。
盡管如此,也難不倒節日的舉辦者,找不到“由頭”就創造“由頭”。當地盛產板栗,就造板栗節;加工褲子,就造褲子節;李白短時間居住過,就造李白文化節……
商家尋找節日“由頭”更是煞費苦心,一款新手機上市了,就造手機節;某位明星為摩托車代言,就造摩托車節,商業噱頭是他們造節的依據。
中國民俗學者樊凱認為,挖空心思尋找造節的“由頭”就已經給這樣的節日敲響了“喪鐘”,無法流傳是各種人造節日的主要特征,“真正的節日能夠經得住時間考驗。”
樊凱說,人們的自發參與才是節日的生命力所在,那種充滿熱情、經久不衰的節日往往是民間自發參與的。
現在各種人造節日雖然舉辦得熱火朝天,但主動參與節日的人卻很少。某城市的摩托車節現場,除了展示商家的產品外,只有少數幾個人在看貨。
蔣收獲說,缺乏好的節日“由頭”,就很難找出節日吸引人們眼球的地方,自然就少有人主動參與。沒有廣泛群眾參與,這樣節日怎會得以延續?
“節日由誰來策劃,是一個節日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蔣收獲說,傳統的節日,策劃主體往往在民間,“在春節、中秋、端午這樣的節日里,沒有人組織,人們自然知道該怎樣去過。”
而現在的人造節日,人們不是自發參與,而是有組織的,策劃與組織的主體是政府和商家。在政府和商家不同利益訴求下,在“節日搭臺,經濟唱戲”過度崇拜中,缺乏象征與特質,脫離了群眾與實際,這樣的節日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節日。
怪圈--明星賺錢,政府買單,官員得利,百姓遭殃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這句話再熟悉不過。不可否認,文化對一個地方經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有利于提高當地知名度。
但是現實告訴我們,又有多少節日,“明星賺錢,政府買單,官員得利,百姓遭殃”,最終成了文化的“巨人”,經濟的“矮子”。
記者了解到,一些地方為了辦好節日可謂煞費苦心。既然要過節,就要造聲勢,而且聲勢越大越好,花大量金錢邀請明星大腕加盟,并且恭請各級領導和社會名流參觀指導。造節攀比之風也越刮越烈,你請大陸明星,我就請港臺明星,你請市級領導,我就請省級領導,節日的規模,排場都在加大。
作為革命老區的北方某市,長期以貧困而著名。“為了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當地政府不遺余力搞紅色旅游節,從2004年起,每年開幕式都要近百萬元高額邀請幾名歌手前來助興,用地方領導的話說是“積聚人氣,吸引商家”。但事實證明,由于投資環境惡劣,加之,吃拿卡要現象嚴重,兩年來招商引資效果微乎其微。許多干部群眾深感疑惑“耗資上百萬元辦這樣的節日,真正人多一點,就是領導講話、明星唱歌那一兩個小時,開幕式一結束,一切又恢復了原樣。商家沒招來,政府卻因此背上了包袱,最終難受的是百姓。”
有關學者指出:“人造節日的風氣現在不是個別現象,已經有蔓延的趨勢,而且有的地方是越窮越愛過節,誰也不甘示弱,互相攀比、較勁。”
四川萬源市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市,“為了拉動當地經濟發展”,萬源市2003年舉行了“大巴山旅游節”,以高額報酬邀請了幾名歌手前來助興,但是市領導心目中的“頭號演員”因為日程沖突沒有請到。
此后,萬源市委領導多次在會議上強調,一定想方設法把該演員請到,“這樣才能吸引人氣,更好地招商引資”。去年8月,萬源市舉辦了紀念萬源保衛戰70周年的節日,終于以40多萬元請到了該演員,彌補了上次“遺憾”。
殊不知,這種人造節日其實質是在“劫貧濟富”。許多地方在舉辦節日期間停工、停學的情況已經不是少數,鋪張浪費,勞民傷財,引起老百姓強烈不滿。
動力--形式主義、政績工程
文化臺搭好了,就能唱經濟大戲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記者在調查時發現,許多以招商引資為目的舉辦的節日,來的商人寥寥無幾,真正落到實處的經濟效益更微乎其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反而成了“文化搭臺,明星唱戲”。
西部某省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招商引資會,會后,當地媒體報道招商引資的效果“豐碩”,達成了多少意向,簽約了多少項目,但據知情人士透露,來該省投資的外資企業號稱十多家,但真正結果卻是,來投資的只有兩家,其中一家還因種種原因中途撤資。
記者了解到,許多地方在舉辦節日之前,政府都要下達招商引資任務,能簽訂合同協議當然好,不能簽訂合同就簽意向。至于簽約能不能落實則少有人去理會。
明知花巨資搭建文化臺,最終卻是虧本的買賣,為何還那么多人樂此不疲?廣西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會學家一針見血,對部分官員來說,指導思想上就喜歡“作秀”,善于做表面文章,似乎聲勢越大,成效就越大,政績就突出。至于這樣做,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沒有實際意義,對他們似乎都不重要。
人造節日的泛濫,實際上折射出許多官員不正確的政績觀,突出體現在抓發展上的浮躁心態和投機心理,喜歡貪大求洋,搞形式主義和政績工程。
他們認為,通過舉辦節日,邀請眾多明星和一些重要人物,自然能造出不小的聲勢,這種“絕對風光”的事情,一方面,能夠在老百姓面前擺出一副為當地發展“殫精竭慮”工作的姿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可以在上級面前好好表現一番,“有效地”引起上級注意。
同時,人造節日還是滋生腐敗的溫床。一些官員可以借著“過節” 的名份好好公費旅游一把,還可以在節日的“運作”上撈一把。
忠告--投資環境的建設才是最好的“搭臺”
廣西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陳易告訴記者,“節日搭臺,經濟唱戲”本應是一件好事,“節日搭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吸引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如何將節日辦成老百姓的節日,最終達到經濟唱大戲效果,節日主辦方尤其要堅持、運用科學的發展觀。
“不是舞臺搭建好了,商家就會去唱戲。” 陳易說,許多人造節日,很多商家并不樂意參加。商家認為,有些部門借著舉辦節日的“幌子”向企業攤派,高價要求企業購買攤位,使企業的負擔陡然加重,而企業在節日上卻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企業往往能簽意向就不簽合同。
專家告誡,一是地方發展謹防陷入“畸形注意力經濟”的泥潭。一位社會科學工作者說,當前一些地方脫離自身實際,盲目搞一些噱頭,只想通過舉辦節慶活動吸引人們眼球,無疑是步入了一種“畸形注意力經濟”的誤區。注意力經濟是伴隨信息時代和互聯網出現的一個概念,而一些地方不切合實際地利用新概念以求發展經濟,于事無補。
二是政府謹防盲目“節日崇拜”。作為決策者,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政府應該真正從加強自己內功抓起,從改善當地投資軟、硬環境著手,實實在在地為企業考慮,建立誠信政府,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從“為商家修一條路,給一個好臉色”等細節做起,真正做到“親商、招商、安商、富商”,到那時,許多商家不請自來。
三是把節日由“官辦”模式轉變為市場運作模式,不被市場接受的節日遭受淘汰,用市場規律來衡量當今的節日。如果僅僅是為了招商引資,辦一些商貿洽談會可能比辦節日更有效,還能做到節約。
四是不要賦予節日太多的含義,節日通常是讓老百姓熱鬧,放松心情,達到身心愉悅的目的。如果賦予節日過多的商業意義或者政治意義,節日很可能變得“曲高和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