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決心從出口投資轉向消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7日 13:54 證券日報 | |||||||||
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師 羅 奇 最新動態:中國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其經濟發展模式將出現一個關鍵性的調整:從出口和投資主導模式向私人消費轉移。這對中國經濟、全球經濟、以至世界金融市場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結論:中國經濟再平衡包括三個重要環節:(1)中國最新五年計劃的目標增長率為到2010年實際GDP年增長平均7.5%;顯著低于過去25年來的9.5%水平,反映了中國增長將從過去對數量的追求轉為對質量的追求。(2)在新增消費支持到位之前,來自出口和投資的高速增長動力可能已減退,與公布的較為保守的GDP增長目標互相呼應。(3)通過提高國內消費實現再平衡,將有助于促進中國進口并且縮窄經常帳順差,為進一步深化金融業改革提供一個更有利的環境。 對市場的影響:中國經濟再平衡將給商品價格,包括石油和非石油工業材料,構成下調壓力,同時給中國的主要亞洲貿易伙伴提供以進口為導向的增長動力。中國現行的經常帳順差將下降,繼而外匯儲備增長放緩并促使人民幣穩步升值。對商界而言,中國消費提升將有利于批發銷售、零售及電子通訊平臺服務行業的長足發展。 風險:對可能出現不穩局面的擔心仍然是中國推進改革的最大制約。它可能挑戰中國對截至2010年實際GDP平均增長只有7.5%的忍受力。然而,隨著國企改革已進一步深化,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將能更好地抵御經濟模式轉折可能帶來的沖擊。 增長質量成為核心 中國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其經濟發展模式將出現一個關鍵性的調整——從出口和投資主導的增長模式向私人消費拉動增長的模式轉移。這個轉變不會突然而來,然而它將日益成為未來五年主導中國增長的決定因素。這一轉變首要的任務是要使中國經濟更好地穩定下來。這對于全球經濟以至世界金融市場也將產生同樣深遠的影響。 我得出這個結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國政府部門發出的清晰明確信息。這也跟本人對中國經濟進行宏觀分析的結果一致。事實上,調整的本質非常簡單:在資源調動上的一個長久戰略:即把龐大的國內儲蓄資源轉化為以出口和投資為導向的增長動力,現在已起不到多大作用。 中國政府部門認為現在是時候由私人消費帶動,讓經濟結構轉型為一個較能自我持續的內需增長模式。這樣的再平衡將不單有助于中國更有效地解決內外部的失衡問題,并且可讓改革者把目光轉向目前在國內正引起極大爭論的增長質量問題。 再平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國經濟一直以來過于依賴兩個板塊:出口和固定投資。取決于所用的計算基準,這兩個板塊共占了中國整體GDP約70%至80%。時至今日,它們合計仍以每年約25%的速度繼續增長。假如這個趨勢持續,中國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將面臨相當大的危機。出口業經過多年來的急速擴展已引起嚴重的貿易摩擦和不斷上升的保護主義風險。 此外,投資的持續高速增長有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和通貨收縮。與此同時,中國顯而易見地日益迫切需要大力拉動私人消費,其私人消費部分再創新低,去年下跌至僅占GDP的50.7%,遠低于被認為是較發達國家標準的65%水平。同樣地,從資金密集的制造業(占去年GDP47.3%)和勞動力密集的服務業(40.3%)所占比重,我們可看到中國經濟被扭曲的另一面,一種對創造職位無甚貢獻的增長動力——這與改革主導的體系所需要的恰恰相反。為了糾正這些失衡情況并避免它們潛在的破壞穩定力量,中國經濟的組合成份必須立刻有所轉變。 過快增長會危害持續發展 中國政府部門已向其國民和較廣泛的全球經濟體成員發出了信息,中國將立刻著手推進如上所述的一個再平衡。顯然這是新出臺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核心所在,中國在改革和轉型的進程上將出現一個重要的轉折。 中國領導層強調至關重要的再平衡舉措包括三個主要環節——首先是較低的總體增長目標。新的五年計劃是以截至2010年實際GDP平均增長7.5%為目標,顯著低于過去25年來的9.5%平均增長水平。我們無需視此為一個令人憂慮的缺口,相反,它反映了當局有意改善中國增長的質量。 我感到,中國政府部門已越來越關注到高速成長給轉型中經濟帶來的壓力。戰略性原材料瓶頸成為近年棘手的經濟難題,還有能源價格飆升造成的連帶沖擊。此外,人們也擔心過去三年熾熱的10%的GDP增長速度,已擴大收入不平等差距和進一步破壞環境。 隨著高速增長而來的外在條件惡化,令人不得不關注最終可能危害到改革的潛在破壞力。而這正是中國政府部門的底線。在溫總理明確表明中國領導層會繼續致力于實現強勁增長的同時,他在高層論壇上強調道:“中國不會在改革路上退縮。” 把增長目標從數量上的追求轉向為對質量的追求,應可視為是中國維護其改革決心的一個重要手法。第二個重要環節是政府宣布,希望在未來五年重新平衡GDP的增長組合比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在這方面有詳細的闡述,強調有需要通過降低出口和固定投資在中國GDP的比重,以提高消費和服務業的相應比重。他還明確表示有需要設立一個安全網,特別是在社會保障,還有農村的醫療衛生和教育方面。 這些都被視為是改善人們對收入缺乏安全感情況的必須措施,從而減少人們為了積谷防饑而進行過度儲蓄,該現象的持續嚴重阻礙了私人消費的擴展。中國經濟活動轉型所要涉及的數字和時間因素,與當局公布的較低的未來五年總體增長目標互相呼應。這反映了在新增消費支持到位之前,來自出口和投資的高速增長動力可能已減退。 會改善金融改革環境 金融改革是中國宏觀再平衡的第三個重要部分。金融改革的焦點向來主要放在銀行業上。然而資本市場也是同樣急切的需要進行改革,特別是公司債券市場的發展。最近,貨幣改革已引起相當大的注意,尤其是鑒于和美國日益緊張的雙邊貿易關系。中方的高層金融官員,特別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已對外匯儲備的過度快速累積表示關注。 側重提高內需的實體經濟再平衡應該能促使中國進口有較快的增長,從而縮減貿易順差。換言之,此舉將有助于降低中國的經常賬戶盈余、減緩外匯儲備累積的過快步伐、繼而紓緩在貨幣和貿易層面所面對的壓力。因此,實體經濟再平衡將能為進一步擴大和深化金融業改革提供一個更有利的環境。 這樣的再平衡可能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力——對中國如是,對全世界亦然。把經濟活動從出口和投資轉向消費,連同較低的總體GDP增長目標,這樣一個的再平衡意味著它有可能推翻目前金融界對于“中國因素”所持有的多種看法。我最擔心的三大潛在沖擊是: 大宗商品市場:投資增長放緩可能會減低中國在眾多工業商品市場需求一方的影響力。去年,中國對鋁的需求約占全球總量的25%,銅、鋼鐵和煤的需求約占全球總消耗量的30-35%。隨著中國工業活動在未來日子將會放緩,工業材料市場的需求壓力應會有所紓緩,凸顯了商品市場的下調風險,特別是當大部分投資者正相信目前的“超級商品周期”會繼續攀升之際。中國致力節省能源(目標是在未來五年把每GDP 單位的能源耗用量降低20%)可能會激化油價和成品油市場面臨的下調沖擊。 貨幣與貿易方面的緊張關系:由于再平衡之故,中國可能會更傾向于人民幣升值,作為推動從過度出口增長轉向進口和消費的手法。升值多少無疑將取決于中國的金融體系改革及其穩定性。鼓勵消費的措施應同時有助于拉動進口需求,結果是降低中國的凈出口盈余,從而為其主要亞洲貿易伙伴(比如日本、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提供支持。人民幣升值加上外貿順差減少,應能有助于緩和目前國際社會逐漸形成的一股反華貿易情緒。 中國消費者的角色:中國消費者不會在一夜間改變。然而他們將在未來的3-5年擔當重要的角色。發改委的馬主任強調,重點將首先放在涉及分銷和運輸服務的勞動力密集行業上,表明了機遇不單只存在于批發、零售和全國性運輸業,同時也存在于以電子通訊為本的貿易零售系統。以人民收入和安全網保障得到改善為前提,新五年計劃的明確焦點所在,中國消費品行業在未來幾年的成長,應會體現在價值鏈上從軟產品到硬產品的迅速提升。中國并沒有拒絕向外商開放消費品市場;根據進入世(WTO)協議,外商跨國公司三年內將獲準進入更廣闊的零售交易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