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武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6日 16:34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寧平 吳威 “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地球。”今天的武漢努力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支點。 “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這是武漢市“十一五”規劃定下的目標。
“掉鏈子”的漢正街 漢正街正經歷陣痛。 2005年底,漢正街永安巷、寶善堂的兩場大火,讓500年漢正街偏離了歷史軌跡。4條生命的代價,讓武漢市政府痛下決心:漢正街6000多家服裝作坊限期無條件搬遷。隨后3個月,漢正街與“前店后廠”時代作別。 漢正街,曾經是武漢乃至全國最著名的商號。輝煌時,漢正街的銷售收入、上繳稅收曾位列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之首,號稱“天下第一街”。漢正街的輝煌,正是武漢作為中南甚至全國物資集散中心的歷史。 經營方式上百年如一日的漢正街,除了蜈蚣般的體型不斷膨脹外,其他的似乎均未見明顯發展。時至今日,隨著義烏小商品市場等后起之秀的快速發展,漢正街早已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頭。“漢正街作坊式的經營方式,既不能對接現代工業,又不能對接現代物流,早掉鏈子了。”武漢市發改委規劃處處長李亞喬不客氣地批評。 “掉鏈子”的不僅是漢正街。武漢一年生產坯布近3億米,武漢的服裝企業卻要到廣東甚至韓國采購面輔料;為了采購紐扣、拉鏈、花邊等配件,不得不派出采購團遠赴廣東、浙江、福建等地,采購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有人把武漢的紡織服裝業形容為“頭”(紡織業)大“尾”(服裝業)粗但是沒有“腰”的怪胎:中間印染、色織等環節基本處于斷層狀態。 “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會收到政協委員關于產業鏈殘缺問題的提案。”武漢市政協經濟委員會經濟工作處處長周付民介紹,2004年,武漢市政協經濟委員會曾就此問題做過專項調研,結果發現這是武漢制造業普遍存在的問題。“計劃經濟條件下武漢制造業的產業鏈已經斷裂,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產業鏈尚未形成。這成為制約武漢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 過往,近代工商業的繁榮,一度使武漢成為“駕乎津門、直追滬上”的主要城市。建國初期,武鋼、武船、武重、武鍋等一大批“武字頭”的特大型企業落戶武漢,更是讓武漢在中南地區傲視群雄。 往事如煙、逝者如斯。武漢整個城市的發展甚至也開始出現了“掉鏈子”的問題。經濟總量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全國第四位一路下滑,至今已被擠出前10名。以致武漢市市長李憲生不停地追問:武漢在哪里?“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武漢一直沒有找準自己在全國的位置。”李亞喬說。 武漢新思路 “武漢找不著北,確切地說應該是武漢在‘碼頭’功能弱化后一直找不著北。”武漢市豐潤果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曾祥順的另一個“名頭”是武漢市作家協會會員。亦文亦商的他對武漢經濟和文化之間的勾聯感慨頗深。 在曾祥順看來,造成漢正街衰弱、武漢產業鏈殘缺的重要原因在于武漢沒能及時發現物流業發展帶來的變化。“‘碼頭’曾經是武漢立市的基礎,由于有全國物資集散的優勢,工業企業不用關心配套問題,商業企業也不關心本地生產。但是,一旦‘碼頭’的功能弱化,兩邊都會找不著北:工業缺了配套,商業缺了輻射力。” 李亞喬指著武漢市的“十一五”規劃文本向記者解釋:“把眼光從原來的全國中心城市轉為區域性的重要戰略支點,這是一個很大的思路變化。” 和這一思路變化相對應的是,武漢正在湖北省的支持下大搞“1+8”城市圈建設。 打造武漢都市圈,武漢開始把產業配套的目光向外拓展。“我們公司就通過整合資源,已經在黃岡和仙桃兩個地方建了分廠,主要的配件都在這兩個地方生產。”武漢元豐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人士說。而元豐公司本身則面向東風和神龍汽車進行配套。 擴大產業配套半徑的同時,武漢開始有選擇性地培植和拉長重點產業的產業鏈,構建產業聚集區。 對于諸如漢正街的問題,武漢則提出要進行“二次創業”,一方面開發建設漢正街商貿旅游區,另一方面建設都市工業園。在武漢的規劃里,這條歷史上不足200米的街道,要發展成一個總面積約為580畝的商貿旅游區和一個1.67平方公里的都市工業園區。 “打造武漢都市圈現在還是湖北省的事情,進一步發展下去,肯定會對整個中部地區產生深遠影響。”武漢市的一位政府工作人員透露。看來,湖北和武漢進行內部整合,甚至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代替“中部地區中心城市”的提法,目標只有一個:先壯大自身實力,以圖在與鄭州等城市爭奪中部地區中心城市的過程中獲得主動權。 不過,武漢都市圈整合過程中的利益分配問題將會是一件棘手的事情。畢竟,武漢還沒有形成較強輻射能力,其他城市擔心武漢過多分割共有資源。“這確實是個問題。我們有時在與一些兄弟城市政協打交道時也會被問及:武漢如果連一些低端產業也不放手,這個合作還有基礎嗎?”武漢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朱大成坦言:“不過我想,盡管會有具體問題,但這應該是一個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