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中國醞釀大就業計劃 勞動力供大于求1400萬人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5日 13:44 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醞釀“大就業”計劃

  本報記者 鄭鳴鳴

  就業壓力將達峰值

  “中國的就業壓力可能會在今明兩年達到最大值,此后將逐步緩解。”國家發改委與世界銀行用兩年半時間完成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與政策研究”項目研究,中方已經結題的部分作出了上述結論。

  此項研究結果,按照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的說法,將會作為政策的參考。

  參與該項目研究的專家指出,發改委應實施全方位的積極就業政策,保證經濟快速增長,以提高就業總量,打造涵蓋各個領域、各個行業、不同渠道、不同職業的“大就業”體系。

  而國家發改委人士指出,發改委正在協調更多的部門,保證就業涵蓋面擴大,不過“大就業”只是研究人士的提法。

  此前,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召開的一季度就業形勢分析會指出,今年二、三季度就業形勢趨向嚴峻,主要原因是勞動力總量供給壓力空前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任務艱巨,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大幅增加,產能過剩、貿易摩擦對就業存在負面影響等。

  如何應對今年的就業壓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此前國家發改委公布的《2006年就業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報告認為,2006年16歲以上人口增長達到高峰,勞動力資源增量有1700多萬人,預計全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總量逾2500萬人,同時,預計今年城鎮可新增就業崗位約1100萬人,勞動力供大于求將達到1400萬人,比2005年增加100萬人。

  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十一五”(2006-2010年)期間的就業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4500萬人,高出“十五”期間各4000萬人的計劃,也高出實際“十五”期間完成的4000萬、4500萬指標數字。“十五”期間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與“十五”計劃相同,但高于2005年實際完成的4.2%數字。

  但是勞動年齡人口新增量達到峰值后逐年減少,只是增長放緩而已,并非意味著尋求就業崗位的總量會減少,因此就業壓力未必會緩解。

  積極就業政策

  作為未來就業政策重要參考的“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與政策研究”項目研究,涵蓋了勞動力市場總體狀況、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力資源開發、失業保障制度、靈活就業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政策法規等方面。此外,尚有涉及社會保障的部分仍由世界銀行在做。

  有分析說,國家發改委目前所做的工作方向,是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構建涵蓋農民、大學生、城鎮下崗和再就業人員、退伍軍人等全面的大就業體系。

  負責“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專題研究的發改委宏觀院研究員楊宜勇對本報記者指出,所謂“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是相對過去消極的“治標”的就業政策而言的。過去把國有企業富余人員剝離,建立下崗職工再就業中心“養起來”,只是一種過渡。現在的積極就業政策是“治本”,即要通過提高勞動力人口的就業素質,通過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總量等來解決問題。

  國家已經陸續出臺財政、貨幣、培訓等多方面的政策,來支持新增就業崗位。比如民營企業接納就業,可減免稅收或者獲得優惠貸款等;自己創業或者就業的,可以獲得小額貸款。國家也將投資提供有利于增加就業的多項公共服務,以增加市場的就業總量。

  國家發改委日前發表的《2006經濟增長調整年》報告分析今年的就業形勢指出,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恰與就業增加的需求形成背離趨勢,主要表現在大部分加工貿易處于產業分工鏈條的低端和末梢;地方政府盲目上馬“稅高利大”的項目,而不是理性培養具有長遠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企業組織形式存在向集團化發展的趨勢,對就業吸納能力較強的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約束。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張本波則指出,就單純一個產業領域看,可能產業結構調整會導致新增就業量下降,但是從總體上就業量會增加。比如第二產業就業量減少,第三產業就業量會增加。

  有學者指出,國家發改委正在推進是一種“大就業”的框架體制。

  所謂“大就業”,就是包括國內國外、城市農村勞動力市場,比如勞務國際輸出,農村就業;包括不同的所有制企業,比如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同時,就業也不僅僅是城鎮下崗職工或相關人員,農民工、應屆畢業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全部攬括。

  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從2003年實施“再就業”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在2005年調整為“就業”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一字之差,顯示出其就業涵蓋范圍的擴大。

  而從第一季度的就業形勢分析討論會來看,除了教育部、農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統計局人士參加外,新增加

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等人員,顯示出更多的相關部委將參與到促進就業的大政策制定中。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4,79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