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姚景源建議民企關注5大投資領域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1日 15:53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王世玲

  北京報道

  “從分布的角度,我建議關注新農村建設,要看到新農村建設當中的市場和商機。”4月9日,在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民營企業投資與發展論壇上,國家統
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細解“十一五”期間民資應關注的投資熱點。

  而現實中,民營企業進入銀行、石油等壟斷行業的“玻璃門”仍未打破。對此,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唐雙寧表示,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銀行業重組和改造。

  新農村將是民營經濟投資熱點

  “2005年民營經濟投入到城鎮的占總投資近70%,投在農村的部分只有30%多,城鎮投資同比增長超過50%,而農村增長只有24.9%。”姚景源喜歡用數據說明觀點。

  姚景源認為,“十一五”規劃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新農村建設,民營企業應該從中看到機會。如“十一五”規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14項重點建設工程,其中農村公路,明確提出要完成農村公路建設120萬公里,而整個“十五”期間全國公路建設也只有35萬公里。

  除此之外,根據新的經濟增長周期,姚景源建議,“十一五”期間,以下領域將會為民營企業投資帶來利好前景。

  首先,凡是適應消費升級的產業、行業、產品都應當成為投資熱點。據此,具備投資熱點的前五個行業為:房地產、制造業、電力燃氣和水、服務業、采礦業。其中,服務業應看作投資的重要空間。

  此外,由于中國現在處于工業化發展時期,所以重化工業仍是會成為企業家投資瞄準的領域。盡管如此,鑒于“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單位能耗降低20%的目標,“節能產業和環保產業也是值得關注的領域”,姚景源建議。

  民資進入銀行業沒有法律障礙

  雖然在姚景源的視野里,民資存在著廣泛的投資空間,但企業家們卻有著本能的市場原則。在民資涌動的暗潮中,更多的目光則是投向壟斷行業。

  “民營資本進入中國銀行業不存在法律障礙。”在此次論壇上,唐雙寧強調,目前中國銀監會依法監管的金融機構中,均沒有限制民營資本參與的規定。同時,民營資本事實上已成為我國銀行業股本重要組成部分。

  唐雙寧表示,近些年來關于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議論比較多,作為中國銀行業的最高監管當局,中國銀監會有必要作一個負責任的回應,“總的態度是區分兩種準入”。

  在資本準入上,中國銀監會鼓勵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積極參與銀行業重組和改造,但監管當局堅守兩條原則:相關民營資本不能借入股銀行業機構進行關連交易;堅持所有權、經營權分離,嚴格高級管理人員的認證資格管理。

  唐雙寧認為從維護存款人利益和防范金融風險的角度出發,監管當局對銀行業機構市場準入必須謹慎。但這并不是針對民營資本,而是考慮到我國銀行業機構數量基本飽和。當然在結構上,像西部地區,還需要有局部的調整。

  國企民企能否“共舞”?

  2005年初,“非公經濟36條”的頒布,被譽為民營經濟迎來最燦爛的春天。而現實中,民營企業進入銀行、石油等壟斷行業的“玻璃門”仍在。國企和民企能否實現公平競爭環境已不在政策層面,而歸于復雜的現實。

  “‘共舞’——你跳你的、我跳我的?還是跳交誼舞?誰帶誰?”在論壇上,

福建遠太集團董事長林文僑帶著濃重的閩南口音問。

  “關張、諸葛不易分。”唐雙寧以比喻作答,關羽、張飛是“劉備集團”最早的“國有資本”,諸葛亮是后來補充的最大“民營資本”,共同發揮作用,不可或缺。

  而討論會惟一一位國企代表:中房集團總裁兼黨委書記孟曉蘇,則提出新公有制的概念,即指多元股東構成的社會公眾持有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這樣的企業將來成為主體,而中國現在的私有企業也將會轉變為這類新公有制。

  如果國企民企能“共舞”,舞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天地。國有經濟的天地是什么?

  “‘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將國有資本向關鍵領域集中,意思是說其他領域國有資本要逐步退出。”全國工商聯研究室主任陳永杰說認為,國有經濟未來應該進入的空間首位是資源性領域。包括壟斷性性資源、稀缺性資源、戰略性資源。

  “國有企業從競爭性領域退出,調整出來的空間留給民營經濟。”國務院研究室公交貿易司司長陳全生說。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