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等距離拋錨促進齒輪貿易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8日 17:25 財經時報

  澳大利亞外交由“獨向美歐”到“東西都不能少”,意味著其國際份量的加重和國際自信的上升,但“向背問題”仍是澳大利亞當前試圖發揮大國作用需要解決的外交困境

  □ 周以寧

  既似碧海孤島,又如美洲到亞洲中繼站的澳大利亞,在今年春季上演了連臺的外交大
戲。

  在中國總理溫家寶于4月初造訪澳大利亞的前一周,英國首相布萊爾剛剛離開堪培拉,而在布萊爾之前到訪的還有美國國務卿賴斯。這讓某些觀察人士依稀記起了2004年10月中美高層的先后來訪。

  《澳大利亞人報》就此評論說,這標志著澳大利亞已從容證明,國家的多樣性并不影響彼此合作,澳大利亞國際關系中日益增加著復雜性,并成為東西方最重要國家共同的東道主。

  作為大洋洲的龍頭老大,澳大利亞在地緣上既可向東也可西轉。上世紀90年代以前,其外交重心始終在歐美,素有美國在“亞洲的英國”,在“南太平洋的日本”之稱。美前防長佩里甚至曾把澳大利亞與日本比喻為美國亞太島鏈南北兩“錨”。

  雖然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亞太地位的上升,逐漸吸引了澳大利亞的眼光,但澳仍自視為在亞洲的西方代表。1999年澳提出以國家利益和西方價值觀為基礎,借重與美歐的關系進軍東南亞的“霍華德主義”。在此背景下,2001年澳大利亞與美、日展開協調亞洲安全的“非正式對話”,2003年宣布加入美國彈道導彈防御體系。

  但與此同時,2004年10月澳大利亞新一屆大選也顯示出其主要政黨無不主張加大亞洲外交權重。2005年1月澳總理霍華德訪問印尼和新加坡時更是強調,今后幾年“主要關注點”將在亞洲。

  輿論認為,澳大利亞外交由“獨向美歐”到“東西都不能少”,既表明它在美亞間尋找平衡,也意味著其國際份量的加重和國際自信的上升,開始追求更大的獨立話語權。

  這種平衡與自信尤其表現在不久前美、日、澳舉行的三國外長安全對話上。當時澳外長唐納表示“不支持牽制中國”,認為那“將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據《亞洲時報》評論,唐納意在強調三國不應發展成針對具體國家的“小北約”;即使關注中國也應該討論如何更好地接近這個國家。

  這種觀點被認為很符合中國認為所有美國盟國都能成為朋友,澳大利亞即其中之一的思想。正如《澳大利亞人報》所指出的,中澳關系像兩個嚙合很緊的齒輪,互補性非常強:中國火速推進的工業化已成為提高澳大利亞人生活水平的主要發動機之一;中國需要澳大利亞提供能源以迅速脫貧,而澳大利亞可以在中國致富過程中獲得更多就業機會。

  中國和美日同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三大貿易伙伴,年貿易額超過澳大利亞總貿易額的10%。澳洲觀察家卻指出,就多面性的中澳關系來說,“齒輪”貿易還只是一個開始,因為這些都發生在中澳突破性簽訂鈾合作協議之前。此后空間應更廣闊。

  其實,不僅是外界認為在美亞間選擇平衡能提升澳大利亞國際地位,澳大利亞執政聯盟獲得四連任后,也曾批評那種把澳大利亞放在小國地位的觀點,透露出澳走向等距離外交并非心血來潮。

  不過也有輿論指出,“向背問題”仍是澳大利亞當前試圖發揮大國作用需要解決的外交困境。堪培拉強調要把亞洲放在第一總有“官樣文章”之嫌。如東盟國家就對澳在安全上緊隨美國,充當美國在本地區的“警察代理”表示憂慮。澳前工黨議員約蘭莫爾在2006年初撰文說,澳大利亞正繼續為50多年前簽訂的《澳新美條約》付出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霍華德總理已經表示,澳大利亞將扮演忠實的中間人角色,做亞太地區穩定與繁榮之“錨”,充當美國、中國、日本之間的“媒介”和“協調”。而澳大利亞要想把美國之南“錨”,拋成等距離的亞太之“錨”,仍需逐步摸索技巧。(作者單位為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