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治理的結構與平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7日 10:32 國資委網站 | |||||||||
在安然(ENRON)、泰科(TYCO)等公司丑聞和財務造假事件發生后,人們紛紛問責社會誠信、監督機制,卻很少將目光轉向與公司治理迥異的企業治理問題。企業治理的核心問題是:良好的公司治理本身并不足以使企業獲得成功。 企業治理迥異于公司治理
在講述企業治理的結構與平衡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區分公司治理和企業治理的區別。 安然公司之所以失敗,其原因并不只在于財務造假或所指控的高層腐敗,還在于其企業文化—— 安然不顧一切地強調收益增長和個人能動性,加上常規公司檢查和平衡的缺乏這種令人震驚的現象的存在,終于使其企業文化從獎勵攻擊性戰略蛻變為日益依賴不道德捷徑。 自HIH成立以來,威廉姆斯一直擔任首席執行官,就威望或影響力而言,HIH沒有任何人可與他相提并論。即使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葉當威廉姆斯的商業判斷搖擺不定時,也沒人挑戰其權威。高層管理人員中沒有任何其他人有條件掌握當時的情況,因此沒有人能夠改變集團的發展方向。高層管理人員和董事會缺乏問責機制,在財務狀況江河日下時HIH竟然沒有開展任何業績評估。事實上,從公司治理結構來講,我們并未發現安然和HIH有什么樣的錯誤。然而理論可行的問責機制沒有形成,他們實施的平衡記分卡等戰略工具也沒有促成這樣的機制執行。 全球知名管理會計師公會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的研究表明,就公司治理而言,影響公司成功與失敗的主要因素有四個:企業文化和高層基調、首席執行官、董事會、內部控制。 導致公司失敗的四個公司治理關鍵因素相互關聯—— 任何單一的因素都不是公司失敗的主導因素。此外,高管薪酬設計不當扭曲了高管行為,使其不顧一切地追求公司收益,這點也是不言自明的。在極端情形下,當激進性的收益管理政策達不到其既定目標時,會計造假就會應運而生。 在成功的案例中,相關企業均在自覺地重視良好治理的基礎上形成了良性循環,這么做并非緣于法律或最佳官方實務原則的要求,而是因為這么做對公司確實有利。 在有些情形下,良好治理作為成功關鍵因素的作用并不彰顯。但這并不意味著公司治理對于企業成功無關緊要,而是表明良好公司治理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換句話說,不良的公司治理可摧毀一家公司,但公司治理本身無法確保企業獲得成功。 鮮活的案例就擺在面前,甚至過去多年,安然公司還是不時地為人們所提起,為什么公司治理屢現敗績? 為此,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基金會提出了“企業治理”概念,其定義為“由董事會和行政管理層實施的旨在提供戰略方向、保證目標實現、確保風險得到恰當處理并核實企業資源得到有效運用的一系列職責與實務”,并認為企業治理構成了一個企業完整的問責框架,它應該包括兩個維度—— 合規維度和業績維度,并需要在這兩個維度之間取得平衡。 總體而言,合規維度以歷史性的目光看問題,而業績維度則具有前瞻性。合規維度就是所謂的“公司治理”。它包括董事會的結構和作用以及高管薪酬等問題。業績維度強調戰略和價值創造。其側重點在于幫助董事會:進行戰略決策,理解其對風險的態度及其關鍵業績驅動因素,并確認其關鍵決策點。 戰略監督的失敗 案例研究表明,決定公司成功與失敗的戰略因素有四個,即: 一、戰略的選擇與明確性; 二、戰略的執行; 三、應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和/或快速變化的市場情況的能力; 四、進行成功兼并與收購(M&A)的能力。不成功的兼并與收購是導致企業戰略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們發現,這些公司倒下的背后是戰略監督的失敗。準則和審計制度對業績維度并不適用。董事會單純業績考核機制以及對形勢判斷的不清不是導致CEO被逼得“狗急跳墻”,就是導致內部控制。董事會永遠看不到真實的情況,直到公司倒閉的那天。(來源:中國人力資源網)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