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外匯儲備:靈活性應重于規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6日 02:16 第一財經日報 | |||||||||
約翰·錢伯斯 日本、中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印度、韓國、新加坡和俄羅斯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持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外匯儲備。他們持有的儲備主要為政府及政府機構發行的高評級證券和在高評級銀行中的存款。外儲流動性影響信用評級所有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是公共外債的凈債權人。但其中,只有新加坡獲得了“AAA”評級(見表一);而印度甚至處于
毫無疑問,高額外匯儲備是增強信用評級的一個因素。大規模的外匯儲備不僅能夠帶來穩定的利息收入,中央銀行也因此在應對貿易條件惡化或其他外部沖擊時有了更多的政策選擇。此外,雄厚的外匯儲備能防止一國因外資流入突然中斷而遭受損失,并降低該國公共及私人債務人的風險升水。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外匯儲備流動性良好、國際收支平衡的國家或地區的評級要高于外匯儲備狀況不佳的國家或地區。 維持如此高額外匯儲備有兩個主要原因。對所有這8個國家或地區而言,高額外匯儲備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外匯制度造成的。而對其中許多國家來說,高額外匯儲備也是一種防范資本流入突然中斷的保障措施。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分類,這8個官方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和地區中,中國香港采用的是貨幣局制度;中國允許其貨幣對美元作小幅波動;新加坡、印度和俄羅斯會干預外匯市場,匯率變動方向事先不作公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也被看作會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持有高額外匯儲備的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將外匯交易控制在當前的交易價格上,或者是當前的價格區間中。 對那些評級較低或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經歷過償債壓力的國家來說,高額外匯儲備是避免向IMF尋求援助的一種保障措施。外儲的收益下降成本增加 拋開動機不談,目前越來越多的外匯儲備不僅會產生相關費用,其收益率也正在下降。官方儲備通常由中央銀行持有。其資金來源可能是貨幣發行(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公開市場操作(通常持有成本較高),也可能是政府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或者中央銀行獲得注資(這兩種方法都花的是納稅人的錢)。 融資并不是外匯儲備的唯一成本。中央銀行每增加一單位的外匯儲備,本幣名義匯率升值的壓力就減少一分。幣值低估會促使私人部門向貿易領域投資。在當前全球貿易增長速度快于經濟增長速度的時代,出口導向型戰略會推動一國的經濟增長,但這也會造成資源在可能擁有更多就業機會的非貿易領域的分配不平衡,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出現大規模的非正規經濟是非貿易領域發展受限的一個特征。幣值低估使出口企業享受到了相當于貨幣貶值的種種好處,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的壓力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輕。低生產率的結果是低人均收入,這8個國家和地區的情況差別相當大。 官方外匯儲備僅僅是一國對外投資的一部分。一些國家(如日本)擁有開放的資本賬戶和主要的全球性貨幣,外匯儲備占全部外幣資產的比重適度。而另一些國家(如新加坡),由于是金融中心,其跨境銀行業務規模遠遠大于其中央銀行國際儲備的規模。在其他國家(如中國和印度),中央銀行是該國對外債權的主要持有者,并主宰著本國貨幣的幣值。此外,在這些國家和地區中,資本限制和政府對金融領域的深入控制使得公眾缺少可選擇的儲蓄工具,也使得金融資產的收益率更低。當一國資本市場尚不發達時,很難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抵御資本流入的沖擊,這迫使中央銀行采用扭曲的行政手段或面臨通貨膨脹風險(如俄羅斯)。 貨幣資產當然也不應當混同于財政資產。官方外匯儲備來源于居民與非居民間交易的消長,其中大部分屬于私人領域。外匯儲備通常首先被用作對私人領域受到的外部沖擊進行緩沖。政府如果從中央銀行而非市場進行融資,就會削弱貨幣政策的信用力度以及存款人和投資者的信心,并提高了通貨膨脹預期。 在許多情況下,現有的(如日本或印度的情況)或臨時(如中國的情況)財政債務規模遠高于外匯儲備規模。大規模外儲影響政策靈活性 最后,大家可能會問,目前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趨勢是否會持續下去?如果不是,會出現什么情況?我們認為,到某一點的時候,外國債權人持有的美元資產將達到他們的限額,美元將從那時起開始貶值,美國的經常賬戶規模將縮減。如果沒有其他大型經濟體能解救這種貶值趨勢,隨之而來的全球調整將是非常痛苦的。經常賬戶平衡的國家,其處境將好于那些嚴重依賴出口的國家,雖然大多數國家到那時將處于更低一級的經濟增長均衡水平上。 因此,一國的信用能力不僅僅是指聚集大量資金的能力,也是指在多大程度上經濟結構、謹慎的經濟政策以及發達健康的金融體系能夠支持經濟持續增長,還包含著政治家在為公眾創造繁榮的同時,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政策,以便在情況惡化時留有最充分的回旋余地。主權信用評級囊括了所有這些因素。外匯儲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不是獲得高主權評級的充分條件。外匯儲備盡管是個積極的評級因素,但他們的好處更在于為當局制定政策提供了靈活性,這種靈活性并非與儲備的規模成正比,當儲備到達一定規模時靈活性甚至會開始降低。(作者為標準普爾主權評級執行董事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