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生活 > 正文
 

寶潔兩面針遭遇認證官司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5日 03:42 舜網-濟南時報

  □記者 趙京橋 實習生 周汶霏 劉彪

  您今天早上刷牙用的是什么牙膏?佳潔士還是兩面針?您使用這兩個品牌的牙膏是否是因為它們通過了“全國牙防組”的認證?

  很遺憾,這個長期在眾多牙膏、口香糖廣告中頻頻露臉的“權威機構”,是一個“三
無”組織(無認證資格、無專職人員、“無私奉獻” ,牙防組副組長張博學語)!

  不久前,鄭州律師劉明以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加入到了“聲討”隊伍中,正式起訴了以“全國牙防組認證”忽悠中國人的寶潔公司和兩面針公司,鄭州金水區法院已經正式立案。

  寶潔、兩面針登上被告席

  “張博學早在3月初就聲明,牙防組是一個‘三無組織’,可超市出售的佳潔士、兩面針牙膏上至今仍然印有經過‘全國牙防組’認證的標志,牙防組已經忽悠中國人十多年了,被認證的產品還要準備繼續忽悠下去嗎?”劉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語速非常快,顯得相當氣憤。

  原來,他于3月13日在鄭州金水區華聯超市購買了一支佳潔士和一支兩面針牙膏后不到兩天,就在網上看到了牙防組“認證丑聞”,他感到自己“被侮辱和被損害”,于是第二天就去鄭州市金水區法院提起了訴訟。

  在起訴的同時,劉明又向鄭州市金水區工商局投訴,要求有關部門能夠給一個說法。記者與鄭州市金水區工商局取得了聯系,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召集經銷商對此事做出解釋,并對牙防組有無認證資格一事進行核實和調查,如果兩品牌的功效確與宣傳不符,將根據我國的《廣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要求相關產品撤柜。

  是否存在金錢交易?

  一夜之間,寶潔、兩面針“榮登”被告席,也許他們事先對牙防組認證丑聞會波及自己早有所準備,所以盡管表現出來的態度不一,但對“認證”一詞卻都顯得格外敏感。

  記者幾經周折終于撥通了廣州寶潔公司的電話,但結果著實讓人失望。對方一聽到“牙防組”、“認證”幾個字,態度立刻變得生硬起來,要求記者必須提供相應的傳真材料才能接受采訪,否則按公司規定不予理睬。當記者要求與該公司市場部的相關工作人員通話時,對方以不方便處理為由,掛斷了電話。

  隨后,記者又與柳州兩面針公司的戰略規劃部取得了聯系。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公司已經獲知被起訴的消息,但還沒有接到鄭州市金水區法院的傳票。據他們解釋,兩面針公司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已經去掉了牙膏包裝上的“認證”二字,只保留了“全國牙防組”的標示,至于在宣傳中提到的“認證”,是公司與華西醫科大學共同開展的臨床實驗所取得的,與全國牙防組并無瓜葛。據其介紹,兩面針是我國目前唯一一種取得中藥臨床認證的牙膏。

  當被問及兩面針是否曾向全國牙防組提供贊助經費時,該工作人員稱,兩面針公司與全國牙防組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口腔健康推廣活動上,如愛牙日活動、牙齒健康調查等,但不存在企業贊助的問題。對記者提出的“為何在沒有弄清楚全國牙防組有無認證資格的情況下,就找其認證”的問題,該工作人員則未予回答。

  牙防組數次被“圍剿”

  “牙防組根本沒有認證資格!”早在2005年7月11日,清華大學法學博士、中國公益網主編李剛就曾向認監委投訴全國牙防組,請求認監委實施具體的行政行為,查處牙防組的非法認證活動。但是認監委一直沒做回應。

  2006年9月,他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行政不作為為由將認監委告上法院,不久,法院以“此種情況屬于信訪申訴,不屬于受案范圍”為由駁回了李剛的起訴。

  2006年9月26日,李剛以全國牙防組對樂天口香糖的認證有欺詐消費者之嫌為由,在北京起訴衛生部、樂天公司和物美賣場。法院不予受理,理由是,衛生部作為行政機構不能作為民事案件的被告。

  今年2月17日,上海律師陳江又以相同事由,對全國牙防組等提起訴訟,形成南北呼應之勢。自此,全國牙防組與麻煩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了解,在全國認證機構的上級管理部門——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下屬的認證機構目錄中,并沒有“全國牙防組”這一機構。

  可奇怪的是,就是這樣一個“無名無份”的組織,認證生涯已達14年之久。

  牙防組疲于應付

  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3月21日,牙防組召開了“記者說明會”,正式對外界做出回應,并公開承認其“認證”不具“法定權威性”。

  一語擊起千層浪,3月22日,沉默多時的國家認監委終于做出了反應,稱“牙防組”是否違法沒有定論,并把相關活動表述為“評價活動”而不是“認證”。

  全國牙防組稱“并不是企業給我們錢,我們就給他們合格認證。我們認證在先。”張說,企業的贊助和捐贈是完全自愿的,全國牙防組只接受合格企業的捐贈,不會接受不合格企業的捐贈。

  既為企業認證,又接受其捐贈,牙防組與企業間的關系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這個所謂的“認證”公正、合理嗎?

  對此,記者采訪了山東大學法學院助教張海燕,她表示,認證機構在認證之前,不允許接受來自企業的贊助、資助,因為這勢必會影響到認證的客觀、公正性,也違背了“利益無涉”原則。至于認證機構在認證之后接收來自企業的贊助,原則上也是不允許的,但法律并沒有明令禁止。

  另據記者了解,有企業為一紙認證每年向認證機構交納的認證費、贊助費等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988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