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清:消除體制性障礙 加快城鎮化進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4日 17:24 《中國金融》 | |||||||||
全國政協委員郭樹清: 消除體制性障礙 加快城鎮化進程 我國經濟總產出中,非農產業約占90%,但是統計的城鎮人口只占 43%,大大低于國際可比正常水平。世界范圍的經驗表明,城市化過分快于或慢于工業化,都會對整個國家發展
我國城市化的基礎條件實際上已相當堅實。一是農村地區的非農產業增加值已明顯超過農業,農民的非農收入占比已接近60%。二是統計的農業就業占比已不足一半,而且其中絕大部分人都兼做其他工作,純農業就業人數已經很少。三是許多村集中居住人口超過了國際上一般定義的城鎮規模(2500人),許多鎮超過了中小城市的規模。四是富裕農民對城市文明要求迫切,開始認識到自發分散建廠建房代價高昂,不可持續。相對說來,城市化條件的不足之處,在硬件方面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差距較大,但更主要的是軟件方面存在著缺陷,體制和政策許多時候發揮著負的作用。因此,只要我們順應規律,消除障礙,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城鎮化就能夠健康快速發展。 要把人的城鎮化作為根本 城鎮化的實質是把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把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目前,進城農民約2億人,居住在基本實現工業化區域的農民約3億人,只有極小比例融入城鎮社區。長期排斥農民的“二元制度”的思想基礎是,擔心農民變為市民,將給國家社會背上沉重包袱。其實,從經濟、社會、政治、人口、資源、環境的任何角度來看,限制融合的代價都將高出許多倍。即使單純就財政金融來算賬,實行城鄉居民身份隔離政策最終也很不劃算。 國家應采取積極的區分情況促進轉移的方針。對于第二、三產業占絕對主導地位的農村地區,應按照城鎮來規劃、建設和管理,扶助大多數人口就地轉變為城鎮居民。對于征地農民,應同步給予城鎮居民待遇。對于城市已有外來人員,應根據其居住時間逐步將其納入城市社會。一些城市需要控制人口規模,可以通過限制產業、限制企事業單位注冊來實現。而對勞動者個人及居民個人來說,則必須以平等對待為基本政策。 建議各級政府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要加快統一城鄉就業市場,廢除一切歧視農民的規定。第二,政府應協調勞資雙方,保證農民工工資的正常增長。第三,立即為農民工建立基本的社會保障,由雇主和雇員共同繳費,實行完全的基金積累制。第四,啟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市首先要按居留時間向外來人口提供教育、文化、醫療、體育等方面的服務。第五,改革戶籍制度,以身份證與居住證相結合來管理人口流動。參照國際上的慣常做法,對常住人口的認定從半年以上改為3個月以上,逐步用“非農就業”取代目前的“城鎮就業”的統計和管理。 新農村建設應納入城市化戰略 新農村建設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化的需要。不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城市的發展基礎不穩固,市場無法擴展,勞動力供給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提高。但是,在高速工業化幾十年、一般產品全面供過于求的今天,如果離開城市化、現代化的軌道去發展生產、改善生活,那么經濟、資源和環境都將無法承受。 可以預料,未來會有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轉移出來,成千上萬的鄉村轉變為城鎮,同時也會有十萬百萬的自然村消失。如果不考慮這個大的趨勢,各地都在現行區劃內齊頭并進地展開新農村建設,勢必造成很大的混亂和損失。一是會影響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目前我國村鎮建設用地總量是城市的4.6倍,農村人均用地是城市的2~3倍,如果不進行規劃調整,可能還會有更多耕地澆上混凝土。二是導致基礎設施建設脫離當地實際需要。三是造成公共服務的低水平過剩。例如近幾年發現,有的地方學校、衛生院建好之后已經沒有多少居民了。因此,一定要防止“一刀切”、“一陣風”,既要避免現在的大拆大建,也要避免將來的大拆大建。 城鎮化的實質不是消滅農村,相當一部分農村會長期保存下去,但是物質條件與城市基本相同,這在發達國家已成現實。因此,新農村建設本質上是城鎮化的組成部分,應當納入統一的戰略,但需要采取不同層次的政策:(1)處于城市周邊的農村,應充分考慮城市擴展及未來郊區化的可能性,一開始就要納入城市統一規劃。(2)已基本具備城鎮經濟特征的農村,或者就地或者適當調整,按中小城市規劃,分步實施。(3)其他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應優先集中到人口較多、交通便利的中心村鎮。(4)處于生態脆弱、不適宜居住地區的農村,加快向條件較好地區搬遷。(5)最基本的公共服務,例如義務教育、疾病預防、社會治安,要在最短時間內真正覆蓋所有農村人口。 國家應支持以大型工礦企業、旅游景區、特色農產品產地為依托建立新型城鎮。鼓勵有自身需要的大學、中專、科研機構、醫院、監獄、軍事機關遷往合適的村鎮,帶動當地的農村建設。所有城鄉建設用地,都應盡量使用山坡、丘陵、荒灘及過去的鄉村舊址、工礦企業舊址,以最大限度保護耕地,并且要盡最大努力節約水和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