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京滬高鐵5年完工2010年運營 全線21個客運站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4日 11:09 揚子晚報

  本報訊 眼下國內最熱的交通話題莫過于京滬高鐵的建設了。記者昨天通過上海鐵路局了解到,鐵道部剛剛敲定了一批關于京滬高鐵的確切信息,以釋公眾懸念。而經國務院批準立項的京滬高速鐵路,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開工前的準備工作。

  全線21個客運站

  京滬高速鐵路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投資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項工程,也是我國第一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鐵路,正線全長約1318公里,與既有京滬鐵路的走向大體并行,全線為新建雙線,設計時速350公里,初期運營時速300公里,共設北京南、天津西、新濟南、新徐州、新蚌埠、南京南、虹橋(上海)站等21個客運車站。該項工程預計5年左右完成,2010年投入運營。

  縱貫三市四省兩個省會

  京滬高速鐵路所通過的地區,縱貫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轄市和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連接環渤海和長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區,也是東北、華北通往華東的必經之地,其間分布著全國四大直轄市中的三個,省會城市兩個,人口100萬以上的大城市11個,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和最具潛力的地區,也是我國客貨運輸最繁忙、增長潛力巨大的交通走廊。

  全程5小時高峰3分鐘一列

  “京滬高鐵建成后,將實現客貨運分離,屆時北京到上海直達只需5小時,將比目前京滬鐵路上的直達列車縮短9小時,年輸送旅客單方向可達8000余萬人,而且列車發車時間短,高峰期將實現3分鐘一列,確保旅客隨時乘坐、隨時有座位。”

  票價預計會比飛機與公路客運便宜,比目前京滬鐵路的票價則會高一些。它仍然是大眾化的交通工具,高速、高安全性、高舒適度、高準點運行,同時老百姓也坐得起,非常適合百姓乘坐。

  既有京滬鐵路將成貨運主線

  現有的京滬鐵路運輸能力長期緊張,運輸密度是全國鐵路平均水平的4倍,一直處于超負荷運行和限制型運輸狀態,嚴重制約了沿線經濟發展。京滬高速鐵路建成后,將大大釋放既有京滬鐵路的能力,使既有京滬線單向年貨運能力達1.3億噸以上,成為大能力貨運通道,從根本上解決京滬通道運輸能力緊張的狀況。

  時速不小于200公里列車可兼容

  京滬高速鐵路還具有與時速200公里既有鐵路兼容的優勢,時速不小于200公里的列車可以在京滬高速鐵路上運行,從上海去往哈爾濱、沈陽、包頭、蘭州、西安、成都、烏魯木齊和從北京去往華東的旅客,均可大大縮短旅行時間。京滬高鐵只是我國“十一五”期間將建設的眾多客運專線中最主要的一條,京廣、京哈、沈大、隴海等鐵路客運專線也將建設。記者從鐵道部了解到,本著跨越式發展的思路,鐵道部在“十一五”期間建設鐵路新線目標將達到19800公里,其中客運專線9800公里。5年后,我國發達的鐵路網將初具規模。京滬高鐵將與其他鐵路一道方便人們出行,目前春運期間呈現的“一票難求”現象屆時將基本得到解決。

  全線鋪設無縫線路和無碴軌道

  京滬高速鐵路將全線鋪設無縫線路和無碴軌道,鐵路線路、牽引供電、通信信號等基礎設施采取多種減振、降噪、低能耗、少電磁干擾的環保措施,全線實行防災安全實時監控,運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動力分散型電動車組,由集行車控制、調度指揮、信息管理和設備監測于一體的綜合自動化系統統一指揮,以確保實現高速度、高密度、高舒適性、大能力、強兼容、高正點率、高安全性的現代化旅客運輸。

  優先采用以橋代路節約土地

  京滬高速鐵路全線實現道口的全立交和線路的全封閉,既方便沿線群眾、車輛通行,又可確保高速列車運行安全。全線優先采用以橋代路方式,以最大限度節約東部地區十分寶貴的土地資源。

  建設資金實現多元投資主體

  京滬高鐵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投資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項工程,靜態投資為每公里1億元人民幣。投資超千億元的京滬高鐵,如何保證融資及時到位,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為此,將組建京滬高速鐵路有限責任公司,專門建設和運營這條高速鐵路。

  據悉,京滬高速鐵路建設資金將按照“積極探索市場化融資方式,吸納民間資本、法人資本及國外投資,構建多元投資主體,拓展多種投資渠道”的要求,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采用貨幣、實物、

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多種出資方式,利用國內外
資本市場
進行權益、債務融資,實現多元投資主體、多種籌資渠道、多樣融資方式。通訊員 陳萬鈞 本報記者 徐曉風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36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