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財經》雜志報道,今年3月,在機場屬地化改革后的第一份五年規劃中,中國民航總局宣布,在“十一五”即2006年-2010年間,中國將投入約1400億元人民幣用于機場建設。相比之下,“十五”期間,全行業的固定資產總投資為947億元。新一輪的機場投資建設高潮即將拉開帷幕。
一位參與規劃設計的民航專家告訴《財經》記者,“十一五”規劃拋棄了“十五”期
間對行業發展預測傾向“保守”的思路,轉而主張基礎設施建設“適當超前”;改變的理由,正是基于“十五”期間民航業的實際增長遠遠超出預計。根據當年的規劃,“十五”期間,全行業航空運輸總周轉量平均年增長率為10%左右,但到“十五”期末,實際數字高達16.2%;旅客運輸量和貨郵運輸量的年平均增幅分別達到15.5%和13.6%。
此次根據“適度超前”的原則,民航將“十一五”規劃預測的行業周轉量年均增長率提高到了14%。而1400億元的機場投資,正建立在這個增幅基礎之上。
根據“十一五”規劃的表述,機場建設仍將以完善機場體系為目標,樞紐、干線和支線機場都要“合理發展”。全國目前有142個民用機場,按照規劃,到“十一五”末,民用通航機場將達到186個;換句話說,中國在未來五年興建的新機場有望超過40個。
一位參與規劃的專家指出,為了服務西部開發,國家仍將在中西部提高中小機場布局密度。但這些機場在建成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幾乎肯定將虧損。但在規劃者看來,這一機場布局是為宏觀經濟戰略全局服務的,并不以盈利與否為轉移。從某種程度上,他們屬于國家強制性保護的公共事業。“從市場需求來說,肯定不需要這么多機場。但為了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幫助落后地區脫貧,這種布局又是必須的。”
其實,新建中小支線機場雖然數量龐大,但在1400億元這一龐大的投資盤子中,所占比例并不大。權威人士透露,未來五年內,只有約20%的資金將用于新機場建設,而80%的資金則用于已經出現爆發性增長的既有機場、大型機場的改擴建。據統計,到2005年底,國內有18個機場的容量將達到飽和;到2010年前,達到飽和的機場數目很可能增加到29個。據悉,全國有幾十個中型機場將逐步展開擴建工程。
重中之重,仍是大型樞紐機場。其實,在2001年到2005年間,中國已經確定北京、上海、廣州為全國航空樞紐。前述專家指出,1400億元看似數額龐大,但僅幾個樞紐機場和干線機場的擴建即已占去大半。其中,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的建設總投資將超過200億元,上海浦東機場197億元的二期工程也全面開工,上海虹橋機場的擴建投資金額將接近200億元,昆明新機場將投資180億元左右,深圳機場也上交了100多億元的擴建規劃。據了解,上述改擴建項目均已上報到國家發改委。
全文詳見4月3日出版的《財經》雜志
1400億機場投資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