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財經》雜志披露,2006年2月7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簡稱“國發五號文”)。這是1949年以來第一份專門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國務院文件,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政府關于農民工問題的最高規格的文件。
該文件長達9300余字,內容涉及農民工的勞動權益、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政治權利等,幾乎涵蓋了農民工關心的所有問題。文件明確提出,要抓緊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
制定和推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優先解決農民工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障,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
“這是一個系統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性文件。根本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公平對待農民工,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崔傳義對《財經》說。
據官方最新統計,目前中國共有農民工1.2億人,占中國產業工人總數近一半。而中央高層決定制定一個專門關于農民工的指導性文件,源于去年2月26日溫家寶總理的一次批示。此后,有關調研工作正式啟動,具體由國務院研究室牽頭,農業部、勞動保障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部門共同參與。調研在十個省展開,最后形成了30多個專題報告,合計超過30萬字。在此基礎上,國務院研究室形成了一份長約3萬至4萬字的總報告,上報國務院領導,“目的就是讓中央全面了解農民工問題的真實情況。”接近決策者的人士告訴《財經》。
這是一次正本清源的調查研究。起草文件之初,對是否繼續使用“農民工”這個字眼都存有爭議。一些專家認為,強調“農民”身份暗含對農民工的歧視,故不應該繼續使用“農民工”字眼。經過廣泛的討論和研究,聽取多方面意見后,決策者還是以“農民工”為主題詞制定并下發文件。
國務院研究室負責人就此表示:“對農民工歧視與否,不在于使用什么樣的稱謂,關鍵在于實行什么樣的經濟社會政策。”同時,采用“農民工”的稱謂,既能包括進城務工的農民,也能包括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既約定俗成,又比較準確。
2005年12月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溫家寶總理在講話中專門論及農民工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七條對策。而這七條對策正是此次“國發五號文”的核心內容。
2006年1月18日,臨近農歷春節,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1月31日,文件正式定稿;3月27日,全文向社會公開發表。
與過去的農民工政策文件不同,此次“國發五號文”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來部署農民工的公共服務工作。包括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提供疾病預防、計劃生育、計劃免疫等公共服務,多渠道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保障農民工民主政治權利等。更為重要的是,此次文件明確要求,流入地政府應把相關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據記者了解,目前勞動保障部、公安部、農業部等部委正在制定相應的配套文件,一些文件已經相當成熟,近期有望陸續出臺。
全文詳見4月3日出版的《財經》雜志
農民工“新政”能走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