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2004年,審計署駐武漢特派辦在內蒙古自治區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資金審計中,以通遼市污水處理工程為重點,抓住工程立項、工藝選擇、運行效果、投資效益等關鍵環節開展審計,并請環保專家到現場勘察,最終認定該市科爾沁區污水處理廠屬處理工藝無先例、工程設計無依據、工藝變更無論證的“三無工程”,污水經處理后排放的水質嚴重超標,污水處理廠實質上是一個污水集中排放源。去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聯合審計署,對該污水處理廠整改情況進行了審計回訪。年末,通遼市有關部門向武漢特派辦反饋了整改情況,
但該項目未來的資金投入和排污效果仍難以預期。最近,審計人員結合當年審計時的實地調查情況,對內蒙古通遼市投資1億多元的污水處理工程進行了一次綜合效益評析。
“三無”工程難以達到設計要求,整改困難重重
審計期間,審計組實地查看污水處理效果時發現,該廠作為通遼市污水處理廠二級處理主體工藝的“碎石床”堵塞嚴重,經“碎石床”處理后的污水注入“氧化塘”后,再由干渠排入西遼河,“氧化塘”和干渠內的水體顏色灰黑,“氧化塘”形同污水潭。通遼市水質監測站根據審計組的要求,連續8天對出口水質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該廠經處理后排放的水質未能達到設計要求,排放水COD(化學需氧量)超標高達40%至181%,平均超標81%。審計結束后,盡管通遼市政府根據某設計研究院提出的方案對碎石床進行了翻床整改,但國家環保總局在回訪后發現,整改中的翻床措施依然未經過科學論證,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原工藝流程。現場檢查發現改造后的出水水質排放濃度依然高達414mg/L,超過原設計標準120mg/L的245%,將不得不再次進行改造。
1800萬元進口排污設備束之高閣,政府為無效支出“埋單”
2002年1月,通遼市在建設通遼市污水處理其他工程時,為科爾沁區污水處理廠一同購進奧地利政府貸款設備。由于初步設計時將該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確定的工藝擅自變更,導致進口的8臺立式污水泵無法安裝使用,同時購進的3臺高檔電子水質檢測設備則由于實際工作中需求較少、需要購置的配件無資金來源、操作人員不會使用等原因,一直未能派上用場,價值1800多萬元的設備無法發揮任何效益,而政府則不得不繼續為這筆無效支出“埋單”。
后續改造資金投入巨大,排污效果難以如愿
審計結束后,通遼市委、市政府對審計報告中指出的污水處理廠工藝存在缺陷、排水不達標的問題,積極進行整改,根據碎石床翻床整改方案,財政已投入300萬元對該工程實施整改(計劃投入近600萬元資金)。但審計回訪時發現,由于工藝存在缺陷,污水處理廠進口污染物濃度一直偏高,上游存在嚴重超標排放工業企業。通遼市政府表示將進一步增加投資7000多萬元,對污水處理廠進行進一步改造。改造的高額費用幾乎可以重建一個污水處理廠。審計回訪后,通遼市再次組織召開污水處理廠技術評估及工程整改會,并聘請國家環保總局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8名專家進行會診,提出整改意見,但該工程未來的資金投入和排污效果依然難以如愿。(朱燕華 朱艷莉)
編后:
一項環保工程,不但沒有發揮優化環境的應有作用,反成了污水總匯。“三無工程”造成的損失和危害令人痛心。
科學論證,周密計劃,規范操作是對工程建設的基本要求。在前期準備階段,對工程建設質量要求、采取的工藝技術以及所需投入資金等,要進行充分論證,合理設計,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在工程建設中,要嚴格按照既定方案組織實施、對工程建設情況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才能保證工程建設質量,保證工程建設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不做深入細致的調查論證,在“處理工藝無先例、工程設計無依據,工藝變更無論證”的情況下,盲目搞建設,必然導致工程建設質量、成本失控,預期目標難以實現,不僅工程建設效益無從談起,更造成人、財、物的巨大浪費和對資源環境的破壞。通遼市在污水處理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需要我們引以為戒。它再次提醒人們,工程建設必須科學決策,規范運作,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