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中國式的羅斯福新政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5日 12:08 中國經營報

  作者:錢敏澤,高輝清,胡少維

  三農問題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新農村建設”的提出,不僅旨在解決農村、農業和農民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是對整個社會與經濟發展格局都將帶來巨大影響的一項工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還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必然經歷的歷史階段。這一點,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羅斯福新政:起源與借鑒

  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新上任的羅斯?偨y采取了復興、救濟和改革的政府干預政策,史稱“羅斯福新政”,重點在于解決金融危機問題,但同時也頒布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其中,《農業調整法》的目的是通過政府干預,減少剩余農產品,促使農產品價格有所回升,恢復農業收入。政府還成立了一些貸款機構,以幫助農民還債。羅斯福新政開創了政府干預市場的先河,在果斷實施應急性措施和長遠改革中使美國經濟得以復蘇。

  在羅斯福新政實施之前,美國人崇尚的是自由資本主義,主張政府“無為而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羅斯福新政為什么會出現、而且能夠獲得成功?

  最近,我們在一項研究中發現,羅斯福新政之所以會出現和能夠成功,核心因素離不開收入差距的變化——這一點,恰恰是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依據。從西方發達國家發展歷史看,在工業化發展時期大都出現了生產過剩矛盾,這種矛盾在進入工業化后期的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表現得尤為嚴重——經濟危機層出不窮。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曾經提出在工業化階段,分配差距會呈現倒U字形變化假說,即分配差距在工業化中后期呈現出快速擴大并在高位保持一段時間后才下降。根據這一理論,分配差距在工業化階段逐步擴大,導致收入分配向少數人傾斜,導致社會財富集中與消費需求之間矛盾形成和加劇。完全依靠市場配置勞動要素的微觀調節機制在工業化階段后期最終釀成了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

  羅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恰恰是有效地緩解了收入差距的矛盾。新政中涉及的救濟政策和社會保障法案、公平勞動標準法等措施,為提高低收入階層收入、縮小社會分配差距、促進需求增加、促使美國向福利化社會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然,羅斯福新政也留下了一個遺憾,那就是政府干預的時機并不是很理想。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的產生與羅斯福新政實施時間已是在西方工業化矛盾進入最激烈的尾聲,錯過了最需要干預時期,導致不得不以接連不斷的經濟危機來調節生產過剩矛盾,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警覺。

  新農村建設:中國式羅斯福新政

  中國市場化改革已經進行了27年,國民經濟總體上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同時,西方工業化后期產能過剩的弊端已經開始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中國的產能過剩最早出現在1987年。當時,因亞洲金融危機導致中國周邊國家匯率大幅貶值,嚴重抑制了中國出口貿易,并引發出了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但是,1999年以后我國出口又開始大幅增長,奇怪的是,產能過,F象卻從此“陰魂不散”。這一事實說明,中國產能過剩的根子還是在國內。但根據我們的研究,中國產能過剩實際的深層原因還是收入分配差距。

  從歷史上看,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市場化改革時期,中國經濟是以農業承受巨大代價支撐工業發展起來的。進入市場化改革后,中國采取了優勢資源向經濟特區和城鎮配置的發展模式。這種由“先天”帶來的工農差距和后來采取的資源向城市傾斜政策,形成了分配差距逐漸擴大的趨勢,并且在非市場因素作用下進一步擴大。當前,占近60%的農業人口與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從1984年的1.8∶1發展到2005年的3.3∶1。這個比例還沒有考慮城鎮分配差距迅速擴大,少數人積聚大量財富的因素。

  從上述分析可知,中國的國情已經和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前的情形極為相似,即生產相對過剩和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在這種形勢下,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對農村采取投入傾斜政策:增加水利設施建設、道路建設,改善生存環境,免除教育費用,發展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對促進生產發展、減輕農民負擔和增加農民消費將發揮出長效作用,不僅有助于緩解收入差距過大的矛盾,而且能夠緩解工業化產能過,F象,這恰恰是羅斯福新政的精髓。

  新農村建設未來的兩個基本重要政策取向

  新農村建設不僅解決的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生產過剩問題,也是如何將農村帶入現代文明社會的問題。在免除農業稅、給予農民直補、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之后,未來政府的新農村建設要跳出“農”字思維陷阱,注重以下兩個基本取向。

  一是要解除城市對農民的歧視性限制,包括就業、適齡兒童就學和居住的各種限制規定、地方性政策。近幾年,已有更多的城市和省份取消了農業戶口在城市就業的限制。但是,徹底清除農民在城市就業和生活中受到不合理限制的實踐還只是剛剛起步,關系到農民的經濟權益、社會權利、社會保障等更多的問題有待于逐步解決。這些問題解決的好壞對農民做出留在城市或返回農村的選擇起著決定性作用。

  二是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新農村建設不僅應著眼在“硬件”設施投入上,更要注意對智力的“軟件”投資。中國新農村建設是在工業化發展大環境下產生的,所以對農村建設的投入要考慮到工業化發展特征和需要,要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造成資源的浪費。作為新農村建設內容的一部分,國家已經開始實施在兩年內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政策,但是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認識和投入還顯得不足。由于大量勞動力轉移受制于勞動技能的提高,義務教育顯然不能完成這個重任,因而農村教育還需要與職業教育銜接。

  從工業化發展的全局與背景上看,未來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取向不僅會讓農民看到未來家鄉的希望,更會讓他們感覺到城市具有吸引力。其綜合效應是讓農村和城市兩頭都熱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在應對調節分配差距和消化過剩生產能力的同時,建設性地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