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實行股份制改革后,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實施“科技強港”戰略,不斷提升碼頭設施和管理手段、服務手段的科技含量,一大批科技成果的應用,有力促進了港口運輸質量、服務和效益的提高,保障了港口建設的快速發展。集團從2001年貨物吞吐量2.2億噸,集裝箱633萬標準箱的規模,發展到200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4.5億噸,排名世界第一;集裝箱突破1808萬標準箱,排名世界第三。國際港務集團實現跨越式快速發展,加強自主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加大科研投入,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自主創新
國際港務集團領導圍繞建設國際集裝箱樞紐港的目標,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和研發力度,推動企業和科研人員進行自主創新。
2003年國際港務集團改制后,科技開發投入2.1億元,占當年銷售收入的10.71%以上。2004年,集團共下達科技計劃項目6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市級項目2項,集團重點項目15項,科技投入5.8億元。2005年,集團又下達了51項科技計劃項目,包括市科委的《現代集裝箱物流與裝備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和《內貿集裝箱電子標簽與自動智能識別系統》等項目。據統計,自2003年到2005年,港務集團確定科技項目290項,科研投入20.2億元人民幣,承擔國家、交通部和上海市重點科研項目10項,獲政府資助項目費1500萬元人民幣,申報國家專利110項,獲得國家、交通部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10項。
集團采取了科技重點攻關、產學研聯合攻關、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形式,進行自主創新。如,集團借助外腦,創造條件,搭建產學研平臺,與上海海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振華港機公司、上海港機重工等單位一起,開展技術攻關活動。又如,外高橋公司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裝箱無線生產系統”技術,對提高集裝箱裝卸服務的綜合效率,用信息化改造傳統裝卸工藝起了決定性作用。此外,為給自主知識產權的集裝箱裝卸提供技術支撐,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進行了“2.4G無線擴譜通訊車載系統”、“上海港生產管理系統架構優化”、“集裝箱自動化堆場”、 “超大型集裝箱碼頭建設中成套技術的開發研究”等項目的開發和推廣應用,產生了良好的效益。
二、破解關鍵技術難題,港口建設和管理取得國內領先優勢
國際港務集團結合外一期的數字化建設、外二期自動化堆場建設、外高橋碼頭建設和集裝箱電子標簽等項目,在港口建設管理等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掌握了一批生產應用關鍵技術,推動了集團的科技進步。
1、創新研究集裝箱碼頭建設集成技術,使我國自行設計建造集裝箱碼頭能力達到發達國家先進水平。這項總體技術經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檢索,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此外,還申請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這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以及該項技術在港口建設大型集裝箱碼頭的成功應用,標志著我國自行設計建造集裝箱碼頭的能力達到了世界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有力地推動和支撐了我國具有現代化水平的集裝箱碼頭群建設,也有力地提升了上海港的核心競爭力。這項成果獲得了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國交通部航海科技一等獎。
2、開發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統,為決策層管理提供便利。項目通過網絡服務(Web Service)技術的開發應用,創新了為客戶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技術。其中,面對投資決策層人員的“集裝箱裝卸工藝仿真決策系統”,通過多級排隊網絡模型在港口集裝箱優化仿真上的應用,創新了尋找集裝箱碼頭工藝效率最大化和投資最小化的決策管理。這項成果先后獲得2003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職工科技創新一等獎和中國交通部航海科技二等獎。
3、研究應用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開國內先河。2005年11月3日起,這一項目通過船公司集裝箱的運輸,在上海港龍吳碼頭和煙臺港之間進行了兩港一航5000標準箱的實際試驗。試驗成功地填補了國內相關空白。現在,上海港的內貿集裝箱電子標簽應用示范首開國內集裝箱電子標簽應用的先河,總體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三、建立較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大力培育專業技術人才和團隊
國際港務集團專門成立了技術中心,負責全集團的技術管理、技術開發、技術創新。目前,已經形成了集開發、管理為一體,上下職責清晰的集團技術研發管理系統。此外,集團還先后制定了針對科技項目的開發研究、科技成果的評審和獎勵、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等內容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并達到了規范化的要求。2005年,集團修訂了《上港集團科技管理辦法》,以企業為主的自主創新科技體系和科技管理制度初具規模。同時,積極開展科技工作計算機輔助管理,使整個集團的科技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國港口前列。
集團十分重視加強高級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經營人才和高等級技術工人的培養建設,逐步建立健全了相關的培養、使用、引進、激勵和約束機制。選拔了24名業務骨干送世界著名企業馬士基公司進行為期18個月的培訓;連續兩年組織技術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共四批44人次,赴日本安川電器公司,培訓自動化變頻技術,以滿足裝卸機械和技術管理的需要。同時,積極創造條件,搭建平臺,鍛煉技術人員隊伍, 如,適時組織科技成果介紹和交流會,開展新技術的交流;主辦科技類期刊《港口科技》,為科技工作者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組織科研人員參加中國發明展覽會和法國國際發明展覽會。重視科研人才培養和加強自主研發的良好風氣,使國際港務集團培養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管理復合型人才,其中,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級專家1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3人,高級工程師10人,以及其它各層次人才近50名,形成了技術研發的團隊和梯隊,為集團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