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際財經 > 部委專題--發改委 > 正文
 

2005年第4季度日本經濟運行情況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3日 08:43 發改委網站

  四季度,日本經濟平穩復蘇的趨勢更加明朗,國內生產總值環比增長1.3%,全年增長2.7%,為五年來最高增速。四季度呈現出內需與外需均衡發展的特點,這表明在有利的世界經濟環境下,日本經濟的內在運行日益健康。

  消費者信心恢復促使個人消費更趨活躍。盡管10月、11月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別下降1.2%和2.4%,但居民消費環比仍增長0.9%,拉動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
,隨著就業形勢好轉、企業效益提高、對整體經濟復蘇的預期增強,消費者信心指數逐漸攀升,四季度達到47.9,環比提高1.5個百分點,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促使消費能力不斷釋放,當季平板電視機、數碼錄像機等家用電器及日常生活用品熱銷。

  經營狀況改善激發企業設備投資保持增長。企業在經歷大幅削減債務、剝離不良資產、提高勞動生產率等結構調整之后,經營狀況大為改觀。2005年下半年,破產企業負債資金同比下降12%;企業銷售額增長2.9%,利潤增長3.9%。良好的經營狀況激勵企業增加投入,四季度企業設備投資增幅為0.4%,連續第七個季度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0.1個百分點。此外,大城市的土地等不動產價格經過了15年的調整后開始止跌回升,

房地產投資比上季度增長2.1%,拉動經濟增長0.1個百分點。

  凈出口繼續拉動日本經濟增長。由于石油價格高漲,日本的節能環保型汽車受到世界各國消費者青睞,出口大幅增長,同時電子零部件等產品出口也持續大幅增加。四季度出口環比增長3.5%,凈出口拉動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

  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2003年以來,日本企業由制造環節競爭轉向產品核心部件的開發和生產,憑借核心部件的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占領世界市場。據報道,美國飛機生產中,有近30%的關鍵部件來自于日本企業。歐洲高級轎車節能系統的核心部件來自日本,國際市場上許多家電產品的核心部件都由日本企業生產。核心技術的開發應用確保了日本企業占據生產領域的制高點,為企業獲得長久的利潤回報提供了可靠保證。

  資本供應狀況逐漸好轉。從金融環境看,金融市場逐漸趨于正常,主要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從2002年的8.4%下降到2005年的2.9%;企業債務問題逐步解決,貸款和其它融資活動穩步增加。從資本來源看, 1999年以來,日本居民持有的現金和活期存款猛增83萬億日元,期末余額相當于GDP的39%。這筆巨額資金在通縮陷阱中受困多年,隨著經濟和金融狀況好轉,轉化為投資的機會增多。同時,外國資本看好日本市場,2005年外國投資者購買的日本

股票凈額高達97.6萬億日元,成為推動日本股價回升的主要力量。另外,超寬松金融政策取消之后,也會促使資本回流。

  勞動力市場出現有利變化。盡管2005年的就業總人口僅比2003年的谷底增加1.3%左右,但結構發生有利變化。正式員工取代臨時工趨勢明顯,2005年初,日本的正式工人數出現了7年以來的首次增加,而臨時工人數增幅則大幅下滑。同時,青年就業人數增多,2005年,25歲到34歲的失業人口同比下降3%。

  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仍未徹底擺脫

通貨緊縮。四季度不包括新鮮食品等商品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升0.1%,而GDP縮減指數為-1.6%,降幅比上季度擴大0.3個百分點。物價下降固然有技術更新快降低生產成本的因素,但總需求不足和貨幣供應增長水平低仍是重要原因。目前消費需求上升平緩,對通貨緊縮的緩解作用不顯著;不良資產處置主要是針對大銀行,還有600多家地方銀行和小銀行需要對此付出更多的努力,銀行信貸能力仍有限。

  二是人口問題日漸突出。首先是人口總數開始減少,2005年10月份進行的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顯示,日本總人口數為1.28億,比上年同期減少約1.9萬人。其次是人口老齡化嚴重,目前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29%,勞動人口減少將難于維持經濟增長。

  總體來看,日本經濟連續14個季度保持同比正增長,技術、資本、勞動力三大要素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日益明顯,增強了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內在動力,對經濟的樂觀預期也將推動日本經濟復蘇,但中長期問題的存在限制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預計2006年GDP增長率將在2.5%左右。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