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化:專利考核新風向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0日 08:01 解放日報 | |||||||||
專利技術產業化將成為高新技術園區的考核指標!記者日前獲悉,張江高科技園區將成為上海首個國家級知識產權制度試點園區。這也意味著,除了申請總量,專利的產業化成果已被確定為重要考核指標,將成為引領本市企業和園區發展的新“風向標”。 專利申請似“井噴”
將2005年的專利申請總量喻為一次小小的“井噴”并不為過。根據《2005上海科技進步報告》和市知識產權局的最新統計,去年上海的專利申請總量為32741件,年增長率59.9%,創歷史新高。 從全國看,上海在“第一集團”的地位越來越穩固。2003年前,上海在全國排名第七、第八位左右,近幾年來一直穩定在第三、第四位。上海專利之花遍開。在各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專利工作“提前卡位”,出現專利工作者和工程人員同時進場的“奇觀”。洋山深水港工程、中環線工程紛紛結出專利“碩果”;專利工作向下延伸,通過與市教委合作,本市中小學生去年共申請了200多項國家專利,有的發明已被企業買走,市場前景看好。 【愿景】到2010年,平均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200件左右,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并在某些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 專利“寶劍”需善舞 在上海三電貝洱汽車空調有限公司看來,專利就是一柄“尚方寶劍”。他們原來引進日本某公司的五缸壓機技術,由于使用氟利昂介質,市場遭遇瓶頸。公司轉而研究對方新開發的七缸技術,結果發現21個專利中,只有3個有效。 技術人員經過培訓指導,成功找到了規避方案,擺脫專利制約,用自己的技術打開國內外市場。現在三電貝洱更致力于創新技術的研發,二氧化碳制冷劑、電動壓縮機等技術已擁有10多項專利。 本土企業初露“小荷尖角”。在去年本市的22880件企業專利中,外資、合資企業的申請量只占11%左右,本土企業的申請量占有絕對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重復著“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怪圈。如何通過自主核心專利技術的創造和運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仍是企業需要研究的課題。 【愿景】到2010年,創建至少100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示范效應,著力培育發明專利、馳名(著名)商標、重點軟件版權,推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發展。 專利“壽命”應延長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指出,我國發明專利的平均“壽命”只有5到7年時間,而國外可能有十幾年的時間。 這說明很多專利沒有企業來“接盤”。因為在未產業化的情況下,專利權人每年要支付一定的“年費”,出于經濟角度考慮,很可能就選擇讓專利失效。要讓中國專利更“長壽”,關鍵還是要架起專利和產業化之間的通道。 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局長陳志興將專利申請量的提高喻為“第一波浪潮”,而如何利用好專利,進而轉化為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是具有更深遠意義的一波“新浪潮”。本市有關部門曾做過測算:以各省區市去年前三季度發明專利授權量,除以上一年GDP總量,得出單位GDP發明授權量數值,上海為0.19,列全國第二,是第三名廣東的兩倍多,但與第一名北京(0.59)差距較大。從直觀感受來看,上海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尤其是具有自主品牌與核心技術的產品和產業,還需要花大力氣開發。 【愿景】到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自主知識產權擁有率達30%,實施以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戰略,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本報記者 章迪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