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國家隊進退路線圖 三年之約將滿央企整合入高潮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8日 10:40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程明霞 見習記者 覃明月

  北京報道

  從196家到168家,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跟中央國有企業的三年之約將滿。

  國資委成立之初,李榮融曾為旗下中央企業下達了“三年內必須做到行業前三名”的指令。如今,時限已到,央企并購整合或將進入高潮。

  在李榮融的規劃中,最終中央企業將保留80-100家,這意味著,還將有約一半的中央企業將從“國家隊”的大名單中消失。

  誰將是最后的留守者?下一個被“嫁出去”的央企又會是誰?

  三年之約

  三年前,在國務院國資委剛成立不久的第一次央企負責人大會上,李榮融就措詞嚴厲地放話給所有央企,“給你們三年時間,要做到各自所在行業的前三名,做不到的,你就自己找婆家,你找不到的話,我給你找。”

  而在過去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央企數目已經從國資委成立之初的196家,縮減至目前的168家。

  2004年到2005年,李榮融先后大規模整合了房地產業、旅游業、化工業、食品等幾大行業內的中央企業,將上萬億資產整合在幾個行業的少數幾家央企中,以減少相同行業內的央企數目。僅在2005年,國資委就完成了9組18家中央企業的聯合重組。

  “作為大老板,我不會同時在一個產業投好幾個企業,讓我自己的企業在一個行業里互相斗。”李榮融說。

  截至目前,國資委已分三批陸續公布了96家央企的主營業務,涉及領域包括能源、冶金、鋼鐵、醫藥、電信、軍工、交通、汽車、電子、技術裝備、糧油、房地產、日用消費品和投資等諸多領域。

  盡管國資委一直沒有明確,中央企業最終將保留哪些行業,放棄哪些領域,但是,隨著央企整合的持續,央企進退的路線已逐漸變得清晰。

  “我理解,這(80~100家)是個動態的概念,不是個固定的數量或企業。”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部部長王志鋼說。

  王志鋼所在的部門近兩年來一直受國務院國資委委托,從事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的研究。

  王志鋼說,今后央企將分三步走:第一步,在某些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保持國有獨資形態,比如軍工、能源等企業;第二步,是在一些關系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行業,保證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第三步,就是從一些國有企業不占優勢的競爭性領域退出來。

  李榮融在上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明確提出:國有資本最終會朝著四個方向集中。截至2005年,中央企業總資產達10.63萬億元,凈資產為4.65萬億元。

  王志鋼稱,在這三步走之后,最終剩下的近百家央企將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大多數,即產業型企業,做實業;第二類為資產經營公司,以運作央企的輔業和不良資產為主,比如目前的誠通與國開投;還有一類也是特殊類型的企業,比如一些產業研究院等等。

  “國資委不會再在乎某個企業的去留了。”王志鋼說,“因為目前的改革,是從整個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高度去通盤考慮的。”

  進退之際

  目前已明確公布主業的央企為96家,這個恰恰介于“80~100”之間的數字,一度讓眾多敏感的央企非常不安。

  “一些還沒有明確主業和企業3年戰略規劃的央企,擔心這96家就是最終將被保留的80~100家企業,而沒有公布的就會被調整掉了。”王志鋼說。

  在分行業陸續整合某些央企的同時,自2004年起,國資委規劃發展局也一直在低調研究和確定中央企業進退調整的整體思路和具體步驟。

  在去年5月于重慶召開的國資委系統大會上,李榮融曾透露,央企的整體調整規劃,其實早已做好放在那里,只是沒有公布而已,而沒有公布的原因,是怕一旦公布調整方向,某些企業會立刻對號入座,對企業的前途產生消極的念頭,從而影響當前的工作,因此暫不公布,到時機成熟時再公布。

  秘而不宣的調整思路,讓一些央企忐忑不安。

  一位不屬于這96戶的一家央企戰略規劃部人士告訴記者:“后來我們專門去跟國資委規劃局溝通了此事,規劃局的同事說了,并不是沒有公布的企業就一定會被調整掉,沒有這個意思。”

  這位央企人士對記者解釋說:“本來國資委是要求去年就要都確定主業的,但我們企業的情況比較特殊。”他說,其實去年國資委規劃局曾經拿出過一個央企行業規劃給他們討論,“但那個東西還比較粗,沒看出什么名堂。”

  現在看來,國資委規劃局2005年那個比較粗糙的規劃思路,時至現在已相當成熟。

  “央企國有資本調整的原則很簡單,就是央企資本要從那些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領域退出來。”王志鋼解釋說,“也就是說,目前能在行業中進入前三名的央企,我們就保留暫不退出,即使它是充分競爭的領域;做不到前三名的行業,就堅決退出。”

  可以說,“國資委會認錢不認人的,你賺錢我就保留下來,不賺錢就調整掉。”王志鋼說,國資委目前不會從競爭性領域全部退出。

  去年,在非公經濟36條發布之后,國家發改委曾就落實該文件向各部委征求意見,國資委當時出具的一份未公開的意見,對于國有經濟的布局和定位有清晰的描述。意見稱,即使在商貿流通、投資業等領域中,一批經營規模大、具有知名品牌、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大企業,國有經濟仍要保持較強的控制力。

  早在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剛成立,地方國資委還未成立之前,一些地方政府與專家學者,曾積極主張“國有經濟應當從一切競爭性領域全部退出,國有經濟應該只經營那些非公資本不愿進入的領域”。

  但國務院國資委高官之后曾多次否定了此種觀點,認為這種觀點是對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片面理解。

  對此,王志鋼表示:“其實,從長遠來看,國有體制在充分競爭的領域確實不具備長久的體制優勢,即使現在在充分競爭性領域做得很好的國企,也很難有長期保障。”

  “這是經濟學已經證明了的。”王說,“但是,從現階段中國的國情來看,中央企業還非常需要保留這些高利潤的行業,我認為這部分央企的高利潤,通過國資預算制度收繳上來后,就可以作為國企改制的成本。”

  目前,財政部和國資委就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編制已經達成一致意見,今年將由國資委負責編制中央企業預算。

  王說,國家財政根本不可能負擔所有的改制成本。因此,“我們的意思是,對于目前央企在其中還占據領先位置的一些充分競爭性領域,國有經濟不應該退出。”

  央企的婆家找誰?

  靚女可以先不嫁,那么那些即將被調整掉的央企,國資委會給它們找怎樣的婆家呢?

  尚未公布主業的70余家央企中,科研院所占很大一部分,此外還包括進出口貿易、咨詢顧問、技術合作和擔保類公司。

  早在2004年的一次演講中,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央企找誰當婆家的問題上,曾表達了對外資和民資同樣的擔心。他表示,中國的民營企業發展還不夠成熟,央企盤子大多很大,能接得起的民營企業還很少;而外資接手,將導致國企大量的利潤流向海外,并不能留在中國。

  國資委高層的這種思路,其實已經在央企的一些并購案例里得到了體現。

  之前華源一波三折的重組故事,就體現了國資委更傾向于在央企內部進行資產重組的思路。

  以醫藥和紡織業為主的華源集團,可以說是處于充分競爭、并不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行業。但是,從通用到誠通,再到最終吞下華源的華潤,都同為國資委直屬的中央企業,國資委并未考慮引入非公投資者。

  據國資委一位內部人士透露,“這主要是因為,高層考慮,這樣的本土龍頭醫藥企業,還是應該盡量挽救和保留,保全民族品牌。”

  而于上周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也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政府高官,提醒本土企業要避免被外資“惡意收購”。

  “從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層面,肯定都是更歡迎外資的,這無可厚非,”王志鋼說,“但中央政府從更高的層面考慮國家經濟安全、保全民族品牌,這也是有道理的。”

  而上述國資委為配合落實“非公36條”而做的反饋意見里,國資委明確放開石化產業的下游產品、電信增值服務部分以及其他充分競爭性領域,允許民資進入。但國資委同時非常嚴格地規定了國資將保持獨資、絕對控股與相對控股的領域。

  “對于目前發展還很有限的中國民營企業來說,要并購央企那樣的巨無霸還是太不現實了,所以,即使央企放開一些領域允許民企進入,通常民資也競爭不過國企。”一位國資專家說,央企更多的還是會走內部整合、整體上市等路子,民資和外資參與央企重組的機會都會比較少。

  央企對民資的開放領域和程度

  禁

  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包括國防軍工、石油化工、電力、電信、民航、航運、重要礦產資源開發企業;

  基本上保持國有獨資形態,但在石化下游產品經營、電信增值服務領域,向民資和外資放開,不追求國有絕對控股

  

  基礎性和支柱產業,包括冶金、機械、電子、化工、建筑、房地產業,以及科研院所、勘察設計等科技型企業;

  鼓勵民資和外資進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但國有經濟會保持控股地位,保持加強控制力;

  

  其他領域,包括商貿流通、生物醫藥、建材、農業、投資、旅游、咨詢等企業

  央企在市場中與其他性質企業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但一些具有知名品牌和巨大影響力的大企業,國有經濟仍要保持較強控制力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85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