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大米80天京城歷險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6日 08:23 第一財經日報 | |||||||||
溫鐵軍認為,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負有引導責任,但政府引導下的農民組織是否成為了主體,這是判斷新農村建設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本報記者 侯利紅 發自北京 在輾轉漂泊80天后,昨天上午,蘭考無公害大米終于出現在北京安貞華聯超市店內一
“良心品質”的大幅宣傳海報非常惹眼,數名大學生志愿者熱情招呼——“歡迎品嘗蘭考無公害大米”,甚至“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和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何慧麗也親自在現場賣起了大米。 自2005年底進京之后,蘭考南馬莊合作社農民的大米在經歷了書店銷售、農副產品市場擺攤兒、社區現場熬粥展示等一路艱辛,最終于昨天開始在華聯在京的6個分店“登堂入室”。 “最艱難的時候是去年年底,米一直賣不動,而村民都在家里等著好消息準備過年,當時我簡直想哭。”河南蘭考南馬莊村村支書張硯斌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張硯斌是村里的“能人”,這次主動負擔起了進京將當地700余噸“鑫合”牌無公害大米賣出去的任務。現在,他的名片上只印有一個職務——河南蘭考南馬莊無公害大米協會副會長。 然而出門才知推銷難,張硯斌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無能”,結伴隨他而來的100噸無公害大米也自此開始了京城“歷險”生涯。 “賣米何其難” 2005年12月25日,張硯斌帶著首批10噸無公害大米奔赴北京。面世僅2個月的新鮮無公害大米,其實緣于南馬莊經濟發展合作社的誕生,而這個新型組織和一個叫何慧麗的教授密切相關。 2004年,掛職蘭考副縣長的何慧麗在當地搞“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得到很多人的響應,南馬莊村村支書張硯斌就是其中之一。當年9月16日,“南馬莊經濟發展合作社”成立,12月10日,無公害大米協會緊跟著成立,一半以上村民報名參加,他們決定提高本村特產“黃河大米”的品質、搞無公害大米種植,統一供種、統一購買農資、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生產。 命名為“鑫合”的蘭考無公害大米最先在洛陽、鄭州等地銷售,但效果始終不佳。何慧麗隨后想到了回京賣米。到了北京之后,何慧麗和數十名大學生志愿者開始為之全力奔忙。 最開始,何慧麗呼吁她的親朋好友“必須”照顧生意,每人至少買100斤。然而,畢竟親友消費量有限,后來她又想到了租賃店面,但租金太貴、超市進店費等又讓何慧麗望而卻步。 何慧麗不得不在烏有之鄉書店老板的幫助下,擺起了一個小攤子。在書店一次舉辦講座時,何慧麗向參會的知識分子和學生推銷,并自己帶頭買了100斤。在困境中,她寫道:“賣米難,賣米難,賣米何其難!” 最早在中國進行新農村建設實驗并對何慧麗在蘭考的實驗進行指導的溫鐵軍也在網上發表公開信: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教授鄭重推薦“新農村建設”產品——南馬莊村無公害大米。今年1月,溫鐵軍甚至和何慧麗等人聯名成立了“南馬莊合作社大米協會賣米領導小組”。 其實溫鐵軍一直反對新農村建設中的合作組織一開始就搞生產銷售,“根據我的調研,這在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地的實踐中95%都是不成功的。”溫鐵軍對本報記者說。 然而,南馬莊的村民卻自己做主選擇了這一項目,并且開展得有聲有色,溫鐵軍開始感到振奮和驚喜,“已經走到這一步了,我必須站出來支持,盡可能想辦法讓它成功”。 盡管如此,按2.5元/斤的價格叫賣了一周,無公害大米卻只賣出了50多公斤。 “那會我心里真的害怕,我帶著村里推薦的幾個能人出來賣米,盡管省吃儉用,但每天總要花費,米卻賣不出去,怎么辦?”張硯斌說自己當時“真想哭”。 曾經當過獸醫的張硯斌和同伴吃住都在位于北京西北五環的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這里不收取他們任何費用,不過住的就是類似學生宿舍的房子,上下鋪,6個人一間。每天早晨5點,張硯斌就出門,坐公交車到北京城里的各個早市和糧油食品商店考察和洽談,一直忙到晚上11點多才趕回去。 張硯斌甚至還和大學生志愿者帶著電飯鍋和米,輾轉到各個社區去現場熬粥,讓居民免費品嘗,并四處發放宣傳頁,表示可送米上門。于是,在沒有任何運輸工具的情況下,他們為了信譽,不得不咬牙打車送米到顧客家中。 “經過兩個多月的銷售試驗,已經賣了100噸。”何慧麗告訴本報記者,成績還算可以。 新農村建設成功標準 何慧麗因四處奔忙推銷大米而博得“米教授”的稱謂,但這位女教授在經歷了這一段賣米歷程之后,明白了一個道理:書店賣米和靠學生搞義賣活動,都只是在主流市場邊緣的摸索;要想讓農民真正增收,就要讓其在流通等盈利領域分得一杯羹。 “不進入主流商業渠道將大米賣出去,是對農民的不負責任,也對不起消費者。”何慧麗說。 轉機發生在今年2月,張硯斌的一個同學表示有朋友在華聯超市上班,可以代為引薦。張硯斌帶著絕望中的希望找到了這位朋友,并最終見到了華聯集團采購部經理王威。 讓張硯斌驚喜的是,北京華聯集團表現出了極高的姿態,當即表示:作為國內大型零售企業,在“三農”建設中我們負有社會責任,要真正為農民辦實事,“所以這件事一定要做,還要做好”。 3月10日,北京華聯和南馬莊簽訂了商品供貨合同,免除無公害大米的一切費用,如幾萬元的進店費、舉行促銷活動的各種費用以及柜臺裝修等,甚至導購人員也由商場出;對無公害大米取消壓貨期,盡快返還農民現金,每15天結算一次賬。 “我沒想到會有這種好事。”張硯斌高興地告訴記者,5月份就要插秧了,5月之前無公害大米賣得好壞,關系到協會會員是否愿意再加入協會。 盡管大米終于進入了主流渠道,但何慧麗仍然在擔憂。在她看來,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增收和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辦法;而在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之時,如何解決農副產品的流通渠道問題,則是一個活生生的真問題,這需要在行動中總結經驗和教訓。 最近,溫鐵軍和何慧麗達成了一個共識: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負有引導責任,但政府主導下的農民組織是否成為了主體,這是判斷新農村建設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為此,目前需要培訓農民自己的精英階層,讓他們學習各種技能,最終帶動整個村鄉進步。 在何慧麗看來,沒有人給新農村建設賣大米的行動準備好干部、人員隊伍力量和環境,“這個時候‘秀才’和農民如何聯起手來應對市場這個難題,就事關我們這幾年的理念能否在大地上生根發芽的大局。” 昨天下午3點半,張硯斌看起來有些疲憊,但他說下午要再去看看那幾個分店今天的銷售狀況。出來的幾個月里,只有在村里有事需要解決時,張硯斌才回去幾天。雖然無公害大米順利敲開了北京華聯集團的大門,但他的目標顯然不止這些。 “我要為蘭考大米敲開更多大型超市和眾多糧油商店的大門。”張硯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