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溫總理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扶持政策”。為保證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6年1月21日中央正式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即中央一號文件,這是近3年來第3個有關“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連續出臺三個中央一號文件,著眼點不僅在于解決農民的生計,更是統籌城鄉經濟
社會發展的重大方略。
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將達到3 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另外為鞏固農村近幾年改革的成果,保證農村基層政權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的需要,從今年起,國家財政將每年安排支出1 030多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每年將達到780多億元,地方財政每年將安排支出250多億元。可以看出黨中央國務院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下了巨大的決心,這必將使今年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上一層樓。這么大的財政資金投入是我國農村建設史上少有的,那么財政審計的保駕護航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筆者認為,財政審計如何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問題應當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并以此推動財政審計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是財政審計的大局工作之一。對此筆者提出以下想法和建議供參考。
一、審計要關注財政支農資金的計劃和安排是否符合當地農村實際,資金使用的效益如何
財政支援農村生產支出、農業開發支出、農村水利建設和水土保持資金支出、農村扶貧資金支出等重點支農項目是農村、農業、農民事業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和保障。具體審計中要關注的角度是:是否有利于當地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否有利于當地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畜牧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是否有利于壯大縣域經濟,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在投入方向符合上述要求的前提下,進一步審計資金使用的效益,計算投入產出的最佳值;衡量給當地農村帶來新變化的影響。
二、審計要關注各級財政投入的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資金的投入安排和使用,是否符合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是否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和諧社會的要求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環境面貌,是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要求的重要舉措和基本目標。為此,審計中要重點關注財政資金投入的項目是否是影響當地農村快速變化和發展的瓶頸項目中,是否把好鋼使在了刀刃上,是否把這些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主要投入到,加強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加強防汛抗旱和減災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道路、飲水、沼氣、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加強教育、衛生、文化等農村公共事業建設項目中。
三、審計要關注財政農村綜合改革配套資金是否及時到位并充分發揮效用,達到近幾年黨在農村施行的稅費改革和各項綜合配套改革的成果不流失、不反彈,繼續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
近幾年中央在農村以農村稅費改革為基礎的綜合配套改革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實踐證明農村綜合改革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的政治、組織、經濟保證。在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一號文件中反復強調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今年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標志著在我國實行了長達2600年的這個古老稅種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幾億農民從中受益,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農村稅費改革不僅取消了原先336億元的農業稅賦,而且取消了700多億元的“三提五統”和農村教育集資等,還取消了各種不合理收費,農民得到了很大的實惠。為保證基層政權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的需要,從今年起,國家財政將每年安排支出1 030多億元,全部取消農業稅后,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關鍵是要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包括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為此中央和省級財政在今年投入了大量的財力來推動,財政審計在這方面的保駕護航作用就日顯重要。
總之,財政審計只有緊密圍繞黨和國家的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圍繞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扎實有效的工作,才能大有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和國家提出的頭等中心、重點工作,財政審計必須在這項工作顯示出它的旺盛生命力。(作者:審計署駐沈陽特派員辦事處姜守杰)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審計機關和本網站的觀點,轉載時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