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不做企業該做的事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4日 01:1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貿易體制 《“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要求各級政府要維護公平競爭,不得干預市場機制正常運行;政府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完善政策,為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營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
見習記者 張鳳安 杭州報道 如果時光倒流5年,周末在美麗的浙江大學玉泉校區,那些閑庭信步的老師和學生當中,應該包括張勇。 3月12日,一個周末的清晨,杭州下著小雨。在煙雨迷蒙的西湖邊上的香格里拉飯店,張勇早早來到二樓會議室,指導布置即將舉行的“中國企業市場經濟地位討論會”會場。他沒有注意到,自己的雙眼已經布滿了血絲。作為浙江省對外貿易合作廳公平貿易局局長,休息對于他來說,是奢侈的代名詞。 2001年6月,身為浙江大學老師的張勇走進了位于杭州校場路的浙江省外經貿廳大樓,他可能想不到,這種選擇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狀態,也逐漸影響了許多浙江企業對外交往的信心和心態。 以服務贏得企業信賴 2002年2月13日,是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后的第64天,美國發起了針對中國軸承企業的“反傾銷”戰役,我國253家軸承企業受到美方的調查,涉案金額達到前所未有的2億多美元。一旦敗訴,中國軸承可能被排擠出美國市場,而且歐盟等市場通常會在美國判決之后,參照其反傾銷稅率對中國產品發起同樣的調查。 應訴還是退出?涉案企業當時還很茫然。雖然早在1979年8月,中國就有產品首次被當時的歐共體控告傾銷,到2002年2月中國企業已經遭遇了460多起反傾銷指控,但與深諳世貿游戲規則的競爭對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不少中國企業對反傾銷和國際訴訟所知甚少,往往自動放棄應訴的權利。 當時在外貿領域工作了八個月的張勇主動加入這場應對反傾銷的工作中。他和同事們每天穿梭于涉案企業中,游說、打氣。雖然也缺少應訴經驗,但張勇和他的同事堅信,“拒絕應訴等于不戰而降”。 2002年4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最終裁決,判定中國輸美球軸承傾銷案不成立。所有當時參與應訴的企業都重新得到了市場“通行證”。而那些沒有參與應訴的企業則被征收高達57%的關稅,這對出口企業來說是致命的一擊。 參與打贏了中國入世后的第一場反傾銷官司,張勇更堅定應訴的決心。 此后不到6天,浙江外經貿廳公平貿易局悄然成立,成為國內第一家專門處理反傾銷問題的機構,張勇也從這一天開始,正式走馬上任副局長一職。 他首要的工作就是涉案排查。“根據調查期和被調查產品,查找、確定哪些企業涉案”,然后與相關商會一起召集企業開會,告知相關情況、可能的結果,以及如何應訴等等。滅火成為當時公平貿易局的主要工作。 張勇很快發現,他的工作遇到了困難。 “國外反傾銷案子發生的時候,我們到涉案企業上門服務,企業一開始不歡迎我們,認為政府還是不要過問的好。”張勇說,在反傾銷發生后,政府的主管部門吃了企業閉門羹,這是原先意想不到的。 原來企業在應訴過程中,比如歐盟提起的反傾銷訴訟,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接受歐盟方面的調查:企業是否受到政府干預,或企業是否得到政府的支持,從而扭曲產品的成本和價格。當時負責企業應訴的律師也建議,企業不要和政府官員接觸、提供信息。 很快,初步裁決出來,企業并沒有獲得理想的結果。“這時,企業才體會到政府可做的并不都是干預。比如,對方有好多有失公允的條文,單靠一個企業的交涉是得不到發起國重視的。”張勇舉例說,作為中歐協商解決反傾銷問題的工作組成員,他經常有機會到日內瓦與歐盟相關官員會談,這是向歐盟方面闡述本國立場、介紹實際情況的最佳機會,這是企業和行業協會做不到的。“當終裁出來后,企業感謝我們為他們向歐盟提供了準確信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服務得到了企業的信賴。” 貿易壁壘預警先行 “各有關對美聚酯短纖出口企業:美國將于今年3月底或4月初對原產于中國、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聚酯短纖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近期,我廳也將組織召開本案預警會議,請企業關注我廳發布的信息。” 在浙江省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廳的網站上,每個月都會找到許多類似的預警信息。浙江紅色預警頻頻拉響,是由浙江外貿的特殊結構決定的。 據海關統計,2005年浙江省進出口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73.9億美元,其中出口768億美元,進口305.9億美元。462.2億美元的外貿順差,占據同期全國外貿順差的45.4%。 同時浙江省外經貿廳的統計數據表明,不管是總量還是涉案類型、涉案金額,浙江都是國際貿易摩擦的頭號大省。僅2005年前三季度,浙江共遭遇來自美國、歐盟、印度、土耳其等11個國家和地區提起的“兩反一保”(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美國“337調查”(根據美國關稅法第337條發起,用于調查國外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案件30起,共計涉案金額約3.85億美元。 從2002年到現在,張勇所在的公平貿易局參與打贏了溫州打火機、化纖、手動液壓搬運車等多場漂亮的反傾銷官司。但張勇意識到,應訴只是被動應付的環節,只有從預警環節抓起,才能更主動。比如,能預先掌握國外的政策信息和行業動態,知道某國可能提起對某一種商品的反傾銷調查,就指導企業稍微調高價格,有可能避免損失。這比單純應訴的成本小,也更有效。 “我們公平貿易局連我在內只有5個人,其中兩位長年駐外,而浙江又是貿易大省,忙不過來。”現實的困境讓張勇在實際操作中必須有所創新和選擇。“我們主要對那些重點商品、敏感商品進行鎖定,通過模型分析,比如浙江生產的產品的單位價格下降,而銷售數量不斷上升,兩者產生的剪刀差價如果很明顯,并在全國有代表性的話,我們即采取個案處理。這個效果很明顯。” “去年我們發布了361種產品的紅色預警,到目前只有一種產品沒有發生反傾銷調查,其他360種都發案了。”面對高命中率的預警結果,張勇很自豪。 “但我們堅持不做企業應該做的事情。”張勇向記者強調,“公平貿易局現在主要的任務是做好培訓、宣傳、法律援助服務、咨詢等。我現在全年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里調查,掌握最新的企業動態。在政府間進行聯系、溝通和交涉的時候,那些調查信息最有說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