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如何實現良性發展,農民如何擺脫對土地的依賴,失地農民如何實現身份轉變,煙臺中糧的實踐或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經驗,一些思考。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亮/山東報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企業應該有所作為。”3月5日,原中糧長城葡萄酒(煙臺)有
限公司(以下簡稱“煙臺中糧”)總經理、現中糧南王山谷君頂酒莊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云昌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從“新農村”打開了話題,“煙臺中糧積極配合政府,開展“政企合作”,爭取用2年的時間,為煙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
模式:建立工農利益共同體
南王山谷君頂酒莊是由煙臺中糧投資籌建的集葡萄種植、葡萄酒研發生產和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綜合開發項目。陳云昌所說的就是圍繞酒莊建設而實行的一項雄心勃勃的村莊搬遷計劃:“(我們)計劃合并(南王山谷)周圍13個村莊,第1批合并5個,400多戶2000口人,(2006年)年底搬遷完畢;第2批,到2007年年底完成搬遷。”
對于搬遷的農民,煙臺中糧除了提供設施齊備的新居、安家費之外,還提供了400個就業崗位。也就是說,平均每個搬遷家庭都有1個就業機會。此外,對于沒有收入的農戶給予30年“低保”:女性每年1200元,男性每年2400元,確保農民不會有生存之虞。
“租用農民的土地,就要解決好農民的長期生存問題。”陳云昌說。
事實上,因為公司的生產原料——葡萄直接來源于農業,煙臺中糧關于農業產業化的試驗早在2001年就開始了。
陳云昌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煙臺中糧摸索了一套 “公司+中介組織+基地+農戶”的“莊園經營”模式,將公司和農民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具體操作分為兩種,一種是“一體化樣板基地”:公司組織1100家農戶和鄉鎮技術人員自愿連為一體,成立 “釀酒葡萄生產合作社”,對土地進行合作開發。公司直接與農戶簽訂土地使用權合同,向農民支付土地使用費;公司和合作社簽訂基地管理合同,由合作社按照公司的標準搞好基地的生產管理;第二種是“緊密型生產基地”:由合作社肩挑兩頭,一頭聯公司,一頭聯3000多家農戶。公司通過合作社下達生產計劃,簽訂合同,強化訂單農業,合作社按照公司的統一標準向農戶提供苗木、化肥、農藥和生產技術等,搞好生產環節的管理和服務;由合作社根據合同要求,收購農戶的合格產品。
“莊園模式”給農民提供了3種收入來源:一是土地使用費,在土地使用權合同中給予了明確的保障;二是勞務收入,即農戶在葡萄莊園的勞動所得;三是超產超質獎金。
為了避免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給雙方利益造成損害,煙臺中糧與農戶共同建立了風險基金:公司把銷售收入的0.5%拿出來作為企業的風險基金,而農民每耕種一畝土地,也要拿出60元作為風險抵押金與企業共擔風險。企業和農戶之間的訂單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農民的利益:這種訂單不是傳統的簡單訂單農業,而是根據每一個種植戶基地的土壤和環境等的不同來確定所要種植的品種和數量,并按照要求使用優質的農藥和肥料,使產品的質量得到根本上的保證。此外,公司還在技術和信息上給予農民最大的支持,在價格上給予農民利益的保障,從而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建立起了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算式:農民企業雙贏
葡萄莊園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帶動了本地釀酒葡萄種植業的產業化、規范化、標準化發展,也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
陳云昌為《中國經濟周刊》算了這樣一筆帳:煙臺中糧每年每畝土地向農民提供的土地使用費為420元(以后每3年增加40元),勞務費750元,如果葡萄超產超質,每畝土地還可得到200-300元獎金。如此,每畝土地農戶的年收入可達1300元。這些收入公司每年分4次打入農戶的帳戶,農民已經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產業工人。
蓬萊市南王鎮磕劉二村是一個因貧窮而村民外遷僅剩有26戶人家的小村,土地瘠薄,2001年以前每畝土地競價5元還無人耕種,人均純收入不足1200元。煙臺中糧在該村建設基地后,全村200畝耕地全部種上了釀酒葡萄,戶戶變成葡萄種植專業戶,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4700元,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5200元,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另一方面,產業化發展也有效降低了葡萄原料的生產成本,“對于煙臺中糧,每畝土地的經營成本大約1800元,按照正常年份,每畝可收獲優質葡萄1000-1500公斤,按照同比品種比從市場上收購可以降低成本50%,而且有可靠的質量保障,這一切都是構成煙臺中糧強大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陳云昌補充。
“我們和農民共同發展,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作為山東省人大代表陳云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煙臺長城葡萄莊園帶給農民的不僅僅是一份更多的收入,一種角色的轉變,更多的是一種意識的變革和與企業發展同步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企業得到利益的同時,讓農民兄弟也得到真正的實惠,使他們的身份得以真正意義上的轉變;農業產業化的建立和發展也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有了核心競爭力,由此也將企業和農民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陳云昌說。
謀略:產業化三部曲讓土地增值
對于一個葡萄酒生產企業來講,敢于把土地定位為自己的立業之本,需要決策者有足夠的膽魄和智慧。不僅需要投入巨資,更要從根本上解決如何提高農民積極性的問題,讓農民把長城葡萄莊園當成自己的地來種。
煙臺中糧把自身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構想為三個階段。在契約階段,主要由公司幫助農民栽種優質葡萄(訂單合作型基地);在共同體階段,莊園由公司直接經營,農民變成工人(一體化樣板型);而接下來,在一體化階段,農民則可以用土地使用權入股,成為公司的股東,也就是“先讓農民變成工人,再讓農民變成股東”。
“其實說到底,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如何長期、可持續地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煙臺市分管農業的副市長張廣波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借助產品品牌優勢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