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方:《中國居民收入分配預警系統研究》課題組
執筆人: 蘇海南 劉軍勝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呈現不斷擴大趨勢,其中以居民中的不同收入群體間的收入差距擴大尤為突出。本文試圖構建中國居民收入分配關系預警指標體系及模型,
來分析目前中國收入分配的差距狀況,并尋找解決辦法。
我們用1985年至2003年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對居民收入分配四大關系進行了回歸測算:
編輯說明:為便于讀者閱讀,相關模型及推理過程省略。
根據不同的評價分數區間,設定不同顏色的燈區來直觀表示:
紅燈區:分數值在[0,60]內為紅燈區,表示收入分配完全處在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過大,而容易產生各種不穩定現象的狀態。
準紅燈:分數值在(60,62]內為準紅燈區,表示收入分配即將進入警戒狀態。
黃燈區:分數值在(62,70]內為黃燈區,表示收入分配進入值得充分警惕的警戒狀態。
綠燈區:分數值在(70,85)內為綠燈區,表示收入分配處在收入差距適度的正常狀態。
藍燈區:分數值在(85,100)內為藍燈區,表示收入分配處在收入差距過小而容易導致效率低下的狀態。
如何衡量中國居民收入差距?
(一)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分析
——低收入者收入比重下降相對嚴重
實證研究表明,從1985年到2003年,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呈現明顯擴大。比較而言,在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關系中,最低收入者同其他收入階層相比較的收入差距的拉大,是總體上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這表明,中國城鎮居民中收入分配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低收入者收入比重下降相對嚴重。
——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擴大
(1)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均等指數從2000年的0.311,上升到2003年的0.333, 相應的均等指數評分從2000年的68.9分,下降為2003年的66.7分。
(2)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指數。從2000年的0.671,上升到0.697,相應的差距指數評分從2000年的64.2分,下降為2003年的62.8分。
(3)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的綜合評分。從2000年的66.5分,下降為2003年的64.7分。這表明,中國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同樣是擴大了。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綜合評分
(1)2003年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的綜合評分為64.7分,即低于同年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為69.0的綜合評分結果。這意味著中國農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嚴重程度,要高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程度。
(2)采用幾何平均的方法直接對城鎮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分配關系綜合評價分數進行平均,得到2003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的綜合評分為66.8分。通過分析可以看到,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兩大群體,收入分配關系差距度的綜合評分,由2000年的70.8分下降為2003年的66.8分,這表明中國居民收入分配關系差距值幾年來仍在擴大之中。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國際比較
(1)均等指數。在42個國家或地區收入分配均等指數按由大到小的排序中,南非和巴西的收入分配均等指數值排在前兩名,最后兩名分別是捷克和日本。中國居民的收入分配均等指數在排序中位于第25位。這表明,中國居民的收入分配平等性程度位于國際上的中等略偏下的水平上。當然,也應看到,我國的統計數據對于真實情況的反映仍有一定差距,如前所述,居民隱性收入和非法收入以及城鎮居民享受的社會福利等并未統計在內,如加上這一部分,中國居民的收入分配均等指數排序可能還會上升。
(2)差距指數。中國的貧富差距指數值位于42個國家和地區的16位,屬于中等靠前的位置。由此也可以證明,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主要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問題。
(二)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度分析
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度測算結果可以看出,到2003年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各項指數,包括分布指數和差距指數尚處在正常的范圍內。但是從變動趨勢上看,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度指數已開始接近黃燈區,因此對此問題應給予高度關注。
正如前面所述,對于這里的城鄉居民收入分布指數,主要反映的是總量收入分布結構上的變動情況。比如,如果1980年到2003年的分布指數值都是一樣的,則表明總量收入分布結構沒有變化。而實際測算的結果是,1980年的分布指數評分是82.4,2003年為73.5,即表明分布結構出現較大變化。
(三)行業勞動收入差距度分析
行業收入差距的情況同樣是趨于惡化的。1980年的行業收入差距評分為80.2,到2002年已經為72.0分,已接近黃燈區。這樣的計算結果是基于國家公布的職工工資的數據,如果考慮到個人真實收入不易測算的實際情況,行業收入可能比上述測算的情況要嚴重。
行業差距從1980年的2.2,在1990年經過小幅縮小后,到2000年又拉大,2002年進一步拉大,達到3.0。
(四)地區居民差距度分析
——地區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指數。
地區收入差距指數的評價分數是較高,且有升高趨勢。這說明從城鎮居民收入方面來看,地區間的收入差距隨經濟的發展有縮小的趨勢。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中國的城市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已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這新的發展階段上,可能表現出居民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的縮小。這一分析結果也與人們的一般印象有出入,但從數據分析結果看就是如此。對此,如無新的數據支撐,則需要調整我們的一般印象。
——地區農民收入差距指數。
1980年地區農民收入差距指數的評價分數為83.8分,之后一直保持下降趨勢,到2003年已經降到72.2分,即已開始接近黃燈區。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中國地區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中,主要問題是農村地區間的收入差距;而地區間的城鎮居民收入的差距基本保持穩定關系。可見,中國居民收入的問題,又集中在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收入問題上。
收入分配未來預測
從長期來講,收入分配的關系以及收入差距的狀況,與經濟的發展程度有密切關系。經濟發展的因素是最具根本性的因素。因此,本文對未來中國收入差距變動趨勢的預測和預警,主要是基于在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基礎上的預測。而對未來中國GDP的預測,是基于一個中國宏觀計量經濟模型計算出來的。
在影響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均等指數的諸多影響因素中,經濟增長因素又是最具核心性的影響因素,我們為此構建了經濟總量和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均等指數的關系方程。
預測結果顯示,2003年以前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形勢基本處在綠燈區的狀態。但預測結果顯示,這種形勢很快將轉入到黃燈區的范圍。處在黃燈區范圍的時間約持續到2010年,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10年后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形勢可能會進入紅燈區的范圍。
然而,這種預測是基于現有統計數據的基礎。由于在收入分配中存在很多不定因素,如隱性收入和特定制度下的非貨幣性的收入等,為此有許多學者認為中國當前的收入差距是被低估的。考慮到此原因,中國的居民收入分配的實際形勢,可能比當前測算和預測的結果要嚴重。當然中國居民收入分配關系現狀已經引起政府有關部門重視,并且已經開始采取措施防止形勢進一步惡化,因此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形勢進入紅燈區的趨勢將有可能得以避免。
如何縮小收入差距
通過中國居民收入分配關系預警模型的構建與實證分析,我們就我國居民收入分配關系的調控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并貫徹落實就業與分配政策。
護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其直接手段是提供就業崗位,確保相應的就業待遇得以實現,同時,輔之以其他措施。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再就業政策
直接購買或創造就業崗位提供給下崗失業人員;對下崗失業人員進行技能培訓,提高其素質和再就業能力;對他們創業給予信貸、稅收優惠;對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的單位給予信貸、稅收優惠,等等。
——反就業歧視政策
要進一步清理不利于、不便于農民進城務工的各種規定,為農民進城務工提供一個寬松、便利的環境。
——反工資歧視政策
應進一步明確有關政策規定,打破身份界限,逐步消除因身份不同而遭受的工資歧視。
——最低工資政策
要及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當然,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一定要合理、適度,調得過高過快反而不利于勞動者就業,同時一定要抓好此制度的落實。
——戶籍政策
應進一步擴大并最終徹底改革戶籍制度,給農民自由遷移的權利,城鄉之間要實現人口和勞動力無障礙遷移和流動,讓農民有發展和增加收入的機會。
(二)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社會保障政策
要實現“保護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完善并落實社保政策。
——社會保險政策
一是繼續抓好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項社會保險的擴面征繳。將盡可能多的從業人員納入到社會保險制度中來,并籌集好社保基金。二是健全社會保險制度,使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方便,使雇用非全日制人員的企業有參保的積極性,新增添一些鼓勵性政策,吸引企業參保。三是切實抓好各項社會保險金依法、按時足額發放,以切實保障低收入者群體的基本生活。
——社會福利政策
加大對農村地區社會福利的投入,抓好農村特別是城市郊區、遠郊的社會福利建設工作。做好有選擇性的社會福利工作。即對老弱病殘、鰥寡孤獨者提供相關福利,以保證并適當提高這一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絕對收入和相對收入,從而減少貧困人數。
——社會救助政策
加快建立全國統一、規范和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充分發揮其保障基本生活的“保低”作用,是一項十分緊迫而繁重的任務。
(三)稅收政策
要調節過高收入,必須全面有效地發揮好稅收杠桿的作用,主要可采取所得稅、財產稅等政策措施:
——所得稅政策
一是加大個人所得稅征管力度,要抓住重點,對高收入單位中的人員,對高收入者重點征收個人所得稅,加強審計、財務管理、銀行帳戶的聯動配合,摸清收入來源及其總量,在此基礎上依法征收個人所得稅。二是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由分項征收向綜合個人所得稅制轉變;同時,提高征稅起點,暫不提高累計稅率,對將收入轉入投資辦企業的給予鼓勵,給以適當稅收優惠,一方面調節過高收入,另一方面引導高收入者將資金投資辦企業,吸納更多人就業。
——財產稅政策
可選擇開征遺產稅和贈予所得稅,以縮小居民收入(包括財產)的差距。
(四)壟斷行業收入分配調節政策
政府要加強對壟斷行業國有企業工資水平和工資總額的控制;指導推進壟斷行業國有企業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壟斷行業國有企業用工及分配制度與勞動力市場基本脫節的狀況。
此外,要深化稅制改革,把壟斷行業過高收入部分轉移為國家財政收入;打破行業壟斷,引入競爭機制。要從根本上改變壟斷產業垂直一體化的傳統部門結構,建立與多家競爭局面相適應的調控體系,將自然壟斷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業務分離。對非自然壟斷業務,通過行業外部或內部不同環節的競爭及經營權的調整,最大限度地引入競爭,改變獨家經營的局面,改變部門內部的單一所有制性質,提高其經營效率,降低經營成本。
盡快制訂《反壟斷法》,促使公平競爭法制化。對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行業,要強化財務監督,采取一定措施將壟斷利潤劃歸國家所有。對于電力、石油、銀行、電信、水電氣供應、鐵路等壟斷行業,政府應努力通過制定有關法規,打破行業壟斷, 建立規范的市場競爭機制,增加市場開放度,加強對經濟活動中壟斷成分的限制和管理。
(五)財政政策
——轉移支付政策
轉移支付的規模必須適當,要限定在國家財力所能允許的范圍內,另外要千方百計增加財政收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為擴大轉移支付力度奠定基礎。
——西部大開發政策
用于基礎性資本投入的財政資金中,優先考慮滿足西部的需要;推動西部地區國企改革的深入進行,提高資源性企業獲取收入的能力;完善政府轉移支付制度,確保西部地區財力不足的狀況得到穩步改善。
——地區政策
要對落后地區實行政策傾斜和經濟扶持。這些政策涉及財政、稅收、金融和投資等各個方面,包括實施財政補貼、稅收減免、貸款優惠、貸款擔保及加大投資、提供信息服務、人力和科技支持等多個方面。
(執筆人蘇海南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軍勝系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副研究員。報告原文近2萬字,本報編輯過程中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