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渤海經濟發展接力長三角 會否成為下一個浦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2日 11:52 中國經營報 | |||||||||
編者按:中國經濟突破增長的瓶頸,需要尋找新的區域打造新的利潤增長點。環渤海經濟圈正展示著它的勃勃生機。要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有關部門還需要協調該區域內各經濟主體的利益,使其真正發揮各自的長板。 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改善法律環境和信用環境,從規范商業秩序中尋找效率,并對國家的一些現行經濟政策的得失進行反思,及時調整修正。
作者:李樂 中國區域經濟的版圖正在悄然改寫。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天津濱海新區被納入國民經濟“十一五”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獨立奮斗12年后,濱海新區終于有了自己的“名份”。 天津市市長戴相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將天津周邊環渤海地區的十多個城市年產值綜合計算,其GDP已經占到去年全國GDP總量的10.8%,因此環渤海正在形成一個經濟區域。顯然,環渤海正試圖從長三角手中接過中國經濟的“接力棒”,在未來中國經濟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又一個浦東? 盡管在公開場合,濱海新區盡可能避免外界將自己與浦東新區進行比較,但這種比較卻始終存在,甚至植根于濱海新區管理者的心中。對于濱海,濱海新區的工作人員非常習慣這樣的介紹方式,“這里將成為天津的陸家嘴”或者是“這里將成為天津的張江”。 在記者獲得的一份濱海新區于1997年編制的指標統計上,幾乎都有“濱海新區與浦東新區經濟發展比較”的部分。到2005年,濱海新區GDP總量已經達到1500億元,與浦東新區2000億元的GDP產值已經相差500億元。 更為關鍵的是,這樣的GDP產值總量,是在沒有獲得任何中央政策“庇護”的情況下得到的,而這也正是濱海新區在公開場合不愿將自己與浦東比較的真正原因所在。即便在已經得到“名份”的今天,濱海是否會得到如當年深圳、浦東一般的政策呵護,也仍是未知數。 “濱海新區在稅收以及財政政策方面,中央沒有給予任何優惠政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央財政也不會給濱海新區直接投資。”濱海新區一位高級官員私下告訴記者,在他看來,至少從這個層面上,濱海絕不是一個新的浦東。 對于“新浦東”的說法,濱海新區的心情是極其矛盾的。盡管天津市的高官在公開場合一度表示,天津濱海新區只要一個“名份”,絕不向中央“伸手要政策”,但在“正名”之后,濱海新區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浦東飛速的發展事實似乎在提醒濱海新區,政策“庇護”對經濟發展是多么重要。 配套措施“暗進” 盡管在“正名”以后,濱海新區沒有獲得如上海浦東一般的直接政策“庇護”,但作為中央政府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戰略支點,相應的傾斜還是十分必要的。記者目前掌握的情況表明,除了中央財政稅收政策之外,天津濱海新區在其他方面正在全面接近當年的浦東。 2月26日,渤海銀行正式開業。這是在停止審批商業銀行將近10年之后,中央批準設立的第一家完全股份制商業銀行,此前獲批的民生銀行已經是10年前的事了。盡管渤海銀行行長羊子林向記者否認,渤海銀行因“國家濱海戰略而獲批準”,但渤海銀行的股東結構卻不能不令人產生聯想。 在其股東結構中,除了渣打銀行之外,其他幾個股東或多或少都與天津有著密切的關系:泰達集團是天津最大的國資企業,中遠集團在天津港有大量海運業務,而就連渤海銀行的自然人股東,都由天津信托公司發行信托進行募集。 這樣的股權結構,足以與當年浦東發展銀行相比。這家銀行的第一大股東為浦東發展集團,后者與泰達集團一樣,負擔著浦東新區的基礎運營工作,也是上海最大國資企業之一。外界評價,浦東發展銀行在浦東新區發展的初期,在融資渠道層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渤海銀行與濱海新區開發之間的關系十分微妙。 記者了解到,當年中央啟動浦東新區時,給予浦東的財政優惠是“5.2.1.1.1”,即5億中央貸款、2億A股、1億B股、1億美元外債和1億元中央撥款。目前,天津泰達集團本身已經是上市企業,還控制著兩家上市公司,再加上渤海銀行,除了中央財政的直接支持外,濱海新區所獲得的金融通道已基本與浦東當年持平。 此外,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的項目目前已經確知即將上馬,濱海國際機場建設協調小組的組長將由民航總局的副局級官員擔任,小組成員中除天津市相關部門人員外,國家發改委可能也將派員進駐小組。如此之高的規格,足見其重視程度。在濱海國際機場建成之后,濱海將和浦東一樣,擁有自己的國際機場。 “點”連帶“面” 濱海新區在獲得認可的同時也開始肩負更重的責任——中央力挺濱海新區的驅動來自于啟動環渤海經濟圈的戰略決策,濱海扮演支點的角色,責任重大。 周立群是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的院長,京、津、冀經濟圈課題組的成員之一,他說:“區域經濟的發展都需要一個引爆點,浦東和濱海新區都具有這樣的功能,而這兩個區域都具有體制創新的范例,都具備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能力。” 在他看來,若想真正撬動環渤海經濟區,必須關注“群、帶、鏈”這三個問題。他解釋道,所謂群是需要打造產業集群;帶則是指從北京中關村經河北至天津港的高科技產業帶;所謂鏈,即是進入國際價值鏈,從源頭開始抓自主創新。言外之意,環渤海經濟圈不能再走產業加工的老路——占據國際價值鏈條中的低附加值環節,這并不是環渤海經濟圈該走的道路。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秉廉向記者分析此前國家的區域戰略,已證實本次中央決心啟動環渤海經濟圈的策略意圖所在。在他看來,中央政府的區域經濟策略有兩類:一是中國第一輪經濟增長和第二輪經濟增長的帶動區域,珠三角和長三角,屬于拉動型戰略;另一類是目前的東北振興和西部開發,多少帶有扶貧性質。 劉秉廉認為,在新一個經濟增長周期到來的時候,中央還需要一個新的區域履行拉動職能,這個區域就是環渤海經濟圈。 不過,即便如此,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自身的問題需要突破,一是環渤海經濟圈各主要經濟體的角色定位,二是濱海新區自身行政管理體制的突破。對于前者,目前除了濱海新區明確自身產業定位之外,其他經濟體的功能定位仍不明確;而對于后者,多年以來以“政府派出機構的身份(管委會)管理幾級政府”能否保證長期快速地發展,如何尋求突破,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