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油價仍將在高位上運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0日 18:19 贏周刊 | |||||||||
在2005年12月,國際市場對于2006年的油價下跌曾抱有一絲希望,因為當時不到60美元/桶的油價看起來會持續下去。但現在看來,這個希望越來越渺茫了。進入2006年至今才一個多月,國際油價顯示了強勁上升的趨勢。刺激油價上漲的直接因素是地緣政治問題。兩個重要的石油出口國尼日利亞和伊朗都出現了問題:前者出現了政治騷亂,導致石油產量減少;而伊朗則很可能因為布什政府決心對其核計劃實行制裁,引發石油出口出現問題。從最新情況看,美國抑制伊朗核計劃的立場毫無改變,俄羅斯與中國的立場則開始轉變,在將伊朗核
外資控股中小銀行將是下階段熱點 中國的銀行改革是個系統工程,國有大銀行的改革雖然是主體,但中小型銀行的改革也極其重要。對兩大類銀行的改革來說,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向外資開放,引進外資入股。不過,在兩類銀行的開放中,參與方的興奮點完全不同。對于大型銀行來說,外資不可能控股,中國政府也不會讓外資控股,因此外資入股除了入股比例之外,更多的是在入股的價格。分管金融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黃菊日前強調:“國有商業銀行在股份制改革中,必須堅持國家絕對控股地位,確保國家經濟和金融安全”。這一表態明確了國有商業銀行不可能讓外資控股的底線。但保持國家控股是否適用于中小型銀行呢?國務院領導的表態恰恰區別了國有商業銀行與中小型股份制銀行在改革底線上的差別,由于中小型銀行的改革問題不涉及國家經濟與金融安全,因此讓外資控股不存在限制問題。因此,對于中小型銀行來說,由于存在外資成為單一大股東甚至控股股東的可能,外資的興奮點則在于入股比例。事實上,在2005年,銀監會官員已不止一次地表示將放開外資在中資銀行的持股比例上限,稱已經列入監管機構的議事日程。據當前情況,目前,金融監管層對外資入股國內銀行的政策尺度已基本有了定論。據了解,來自金融高層官員的想法是,除了四大國有銀行外,其他中小型商業銀行都鼓勵外資進入,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外資對中小型銀行控股。在引入外資的策略上,也就是向外資銀行出售股權(控股權)的策略上,有關部門可能采取的做法是:先賣“爛”的(即資產質量和經營狀況差的銀行),后賣“好”的。如果按這個標準來衡量,現在已賣的或正在賣的中小型銀行,相信是經過選擇和排隊的。這一安排的意圖很明顯:要控股可以,先要幫著解決國內麻煩最大的銀行。 國資委從未停止產權改革步伐 對于國資委近期政策的反復,有人指出這是其政策搖擺不知所從的一個表現,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上月,國資委突然放開“國企改制企業管理層通過增資擴股持股”,引起了外間的廣泛關注,國資委先是放行大型國企產權改革,被媒體解讀為大型國企MBO解禁,隨后國資委馬上發出聲音對此進行糾正,認為“意見被外界誤讀了,國資委對管理層持股從來就沒有禁止的說法,只是去年下文對國企管理層收購作了限制。這次《規范意見》只是進一步規范了國企改革的路徑,提出管理層增量持股的新做法。”最近,國資委在一份措辭嚴厲的文件中明確表示:“不論發生在什么時間、不論責任人是否離職都要嚴肅追究,并予以相應處罰;對歷史遺留的資產損失問題要查明原因,認定事實,分清責任;對新發生的資產損失,更要嚴格責任認定,依法依紀依規實施責任追究,確保責任追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又對國資流失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從表面上看,國資委的政策反復無定,讓人捉摸不透,實際上,國企改革的主要文件是國資委分別于2003年11月和12月頒發的“96號文”和“3號令”,即《關于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意見的通知》和《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基本上對國企改革做了總體安排。然而,隨著2004年8月國資流失大爭論掀起,多家企業的管理層收購備受爭議,國資委對管理層收購收緊口風。2005年4月14日,國資委、財政部公布《企業國有產權向管理層轉讓暫行規定》,禁止大型國企向管理層轉讓產權,但放行中小企業MBO。但在實踐層面,各地從沒停止產權改革步伐,大型國企產權改革一直在穩步推進。 美國股市正逐步接納中國民企 2005年,通過反向收購上市然后轉板的中國企業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的寵兒,甚至一些企業還在美國柜臺交易市場(OTCBB)融到了資金,一舉洗刷了“美國OTCBB市場融不到錢”的觀念。2005年美國資本市場上,中國的民營企業有眾多的IPO和RTO(買殼上市)企業齊頭并進,各顯神通,在美國一共誕生了17家中國概念股的主板企業,其中10家是IPO上市,7家是從二板市場買殼上市后再晉升到主板市場的。通過反向收購上市然后轉板的企業,它們雖然沒有“百度、尚德太陽能或者分眾傳媒”IPO企業那樣的知名度,但是這批企業通過資本運作,也不折不扣地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的正規軍和中國概念股資本市場的寵兒,在華爾街揚眉吐氣。這7家企業分別是科通、中國節能、三樂源、天獅、飛鶴乳業、博迪森和東方信聯。而其融資額度則從1200萬~8000萬美元不等,多融到資的中國企業在上市后交投量還很少,他們硬是憑著自己的實力、概念或者PE值(利潤收益率)得到了基金的青睞,某種原因是有一批投中長線的美國私募基金也經受不了市場的誘惑,也加入到投資OTCBB中國企業的行列當中來了。據了解,美國本土企業的成長性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那些基金的胃口了,而中國企業成長壯大的速度正好滿足了很多美國基金的需求。 民營資本可能將與數字電視絕緣 作為新興媒體的數字電視,自誕生之日起,其巨大的市場前景便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但廣電系統外的資金想投資進入、以求未來分得一杯羹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2003年11月廣電總局印發的《廣播電視有線數字付費頻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試行)中,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境內資本獲準進入數字電視領域的運營,資本第一次有了正大光明的進入數字電視領域的可能。在廣電總局隨后的《關于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直接提出投融資渠道的指導性意見,旨在逐步加大廣播影視市場的開放力度,逐步放寬市場準入。同時《意見》指出,吸收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的應該是在確保國有資本控股的前提下,這種控股在以后的政策闡釋中被進一步界定為國有資本要不少于51%的股權,非公有資本所擁有的股權不能超過49%。這樣一來,既可以保證數字電視發展得到充足的資金、投資者有利可圖,又能保證廣電系統不失去控制權。但在2004年6月7日國家廣電總局在其印發的《關于推進廣播電視有線數字付費頻道運營產業化的意見》,開始鼓勵數字電視產業吸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資金,并同時進一步強調廣電部門要保持控股地位和實際控制力。這時候,民營資本的準入開始變得模糊起來。2005年8月8日,由新華社刊發的《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中更是明文規定,非公有資本不得經營報刊版面、廣播電視頻率頻道和時段欄目。最近傳出的國家廣電總局關于民營資本嚴禁進入付費電視運營領域的消息,讓原本緊縮的融資政策干脆完全封了口,頗有些滴水不能漏的味道。 警惕投資吃了社會服務的糧 中國地方政府經濟增長目標偏高,將成為未來和諧發展的一股阻力。日前世界銀行在北京舉行了最新《中國經濟季報》發布會,指出中國內需正在代替出口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報告在分析了中共中央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后認為,建議預示著轉向更加平衡的增長,更加重視環境和收入分配。然而,雖然地方政府領導人的講話與國家大目標是一致的,但地方的增長目標仍然很高。為了實現高增長率,地方政府支出有可能繼續投向投資,而不是用于建立和諧社會和實現經濟協調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服務。在今后5年使經濟的能源密集度降低20%的目標是非常艱巨的,而且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頒布的產業政策(而不是定價政策)引起了一些擔心。中國出口在經歷了增長率(用美元計算)超過30%的3年高速增長期之后,似乎正在走上適度增長的軌道。中國商品出口增長率(用美元計算)從2005年第一季度的35%下降到第四季度的25%。同時,由于內需增長,商品進口增長率則從第一季度的12%上升到第四季度的22%。去年呈現的這種趨勢并不是暫時的。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方面,內需正在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不是出口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2006年,中國進口增長速度將高于出口增長速度,消費會帶來更多的需求,也會帶來更多的進口。 (本欄內容由研究院情報分析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