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連續兩年獲得在華處方藥銷量第一的外資藥企業A還沉浸在業績發布全線飄紅的喜悅中,一場危機事件卻在不知不覺中來到。根據公司前員工T的報料,媒體上出現了該公司給醫生“實驗費”影響調研結果的報道,這一報道讓醫藥界本來就脆弱的信任問題再次受到考驗。
有業內人士表示,藥企在市場調研中為相關醫生支付調研勞務費,是行業內的一種潛
規則,現在屬于法律上的模糊地帶。但希望此次事件能對整個行業的有序操作有所警醒。
真相
試驗、實踐抑或調查?
按照T報料,外資藥企業A市場部在去年6月左右推出并批準了一項目名為PASA的推廣計劃,通過一家第三方的咨詢公司,和臨床醫生進行一項“合作”。具體內容主要為,外資藥企業A委托全國各地相關醫生操作臨床項目,同時支付部分費用,而其中一些賬目來往等操作由第三方咨詢公司完成;與PASA類似操作的還有一份叫做PASS的計劃。
按照T報料后有關媒體報道,項目其實是醫藥界的臨床試驗,但事實上,參與實驗的醫院很多都不具備相關資質。而T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所操作的項目在A公司內部被叫做醫學臨床實踐評估價(簡稱IPP),這種操作在制藥企業里并非每家公司都實行,他認為項目操作是變相給醫生賄賂,目的主要是為了影響醫生處方。
對此,A公關部總監王小姐特意作出澄清。王表示,PASA和PASS計劃的確存在,但它們的“真實身份”是市場調研項目而非臨床研究項目。公司進行這些市場調研是為了正確了解疾病需求并期望以此提高治療水平。作為市場調研的受訪對象醫生,獲得一定酬勞是符合市場調研行業規范的。
反應
事件性質引發業界爭議
關于此次事件,A公司和T先生都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此次項目的操作具體包括,醫生接受A公司方面提出的一些調查問卷進行回答,再獲得部分費用。A公司為此還特意引出了藥物臨床試驗的定義,是指在完成一系列臨床前試驗后在人體(患者或健康受試者)中進行的藥品系統性研究,以證實或揭示試驗用藥品在人體的作用、不良反應以及(或)其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情況,目的是確定試驗用藥品的療效和安全性。臨床試驗進行前需要政府部門批準,進行時需要選擇有資質的醫院,并由政府部門監控。而醫藥市場調研則并無需報批示和備案等嚴格限定。
記者了解到,在本次事件中,A公司和T先生雙方之所以各執一詞,與雙方在勞動關系解除前后都存在一些糾紛,所以本次事件本身在局外人看來顯得撲朔迷離。不過事件是否屬于涉嫌第三方賄賂,倒是讓行業內外有所爭議。
爭議一:操作合法還是非法?
記者了解到,類似A公司這樣對市場情況設定問卷或專業調查,這在商業市場中非常常見。而在醫藥界,目前也已經有非常專業的醫學市場調研公司。國內一家大型調查公司項目總監趙先生表示,醫學市場調研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委托方,了解醫生、病人或消費者對某一特定產品或服務的看法。委托方通常是制藥公司、醫療器械生產商、醫療服務提供者(醫院);調研的主要形式是對醫生、病人或消費者進行采訪;而采訪的方法可分為大樣本的量化訪談和小樣本的深度訪談或座談會,其中具體操作包括了問卷設計、現場訪談、統計處理、分析研究等。
正方:為了搜集與本公司本單位產品有關信息,進行市場調查,這在日化等很多消費品產業都存在,而醫學市場調研主要比較專業而已。醫學市場調研這種形式在國外早就非常常見,而在我國的執行也可謂有法可依,主要是中國信息協會市場研究業分會的《市場研究行業規則》。不過醫學市場調研尚沒有特定的行業規則。
反方:調查對象是有藥物處方權的醫生,向他們了解有關藥物使用問題,并且支付相關費用,用這種情況了解市場是個幌子,真正目的就是為了影響藥物處方,目的不對、動機不純的行為,當然是一種違規的行為。
爭議二:賄賂還是勞務費用?
按照T先生在上述事件中的報料,每一份報告,公司通過咨詢公司支付400元人民幣的費用。賄賂還是勞務費?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尚無具體的文件規定受訪對象的報酬標準。所謂的報酬,主要是對受訪對象所需要的時間的補償。不過此次事件中,由于受訪對象是有處方權的醫生,人們對此產生了不一致的觀點。
正方:在大街上被攔住做一個有關大眾消費品的訪問,都會給一個小禮物,所以,向接受訪問的醫生支付費用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反方:雖然有接受幾張紙幾個問題的訪問,但企業通過第三方支付給有處方權的醫生,即是期望利用醫生開處方的權利,無論費用多少,應該算是醫療賄賂。
本報記者 陳佳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