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精華
社區銀行是基于社區范圍內經濟主體的共同利益訴求而依法自主設立的小型商業銀行。它具有地緣信息優勢,為社區居民及經濟組織提供主要基于當地經濟活動的金融服務。建議在十一五時期開展社區銀行的規模性試點。同時,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等組成權威研究機構,總結試點單位經驗,研究相關理論和政策,制
定指導意見及政策措施。
日前,有參加全國“兩會”的媒體報道,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7日參加民建中央聯組討論時提出,要把郵政儲蓄改造成社區銀行。記者昨日就此話題向銀監會有關人士求證,該人士卻告訴記者,“就我所知,郵政儲蓄銀行究竟采取哪種籌建、運行方式至今還沒有確切的說法。”
隨后,記者又就此話題致電民建中央調研部,該部的一位知情人士說,劉明康主席在與他們的討論過程中確實提及過“將郵政儲蓄改造成社區銀行”的想法,“但劉主席是在談論我們關于盡快發展社區銀行的提案時提出的一種思路而已,目前還不宜將此理解為官方的明確政策指向。”
郵儲改造難度大于農信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位專家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結合郵政儲蓄的現狀和社區銀行的屬性來看,要將郵政儲蓄改造成社區銀行并非易事,“甚至比將農信社改造成社區銀行的難度還要大”。
去年以來,坊間就曾有傳言稱銀監會有欲將農信社打造成為社區銀行的說法,但截至目前各地農信社的改革路徑各不相同,發展社區銀行的思路也依然沒有找到一個“兩廂情愿”的載體。
“就我所知,在改造郵政儲蓄銀行的種種思路中,確實有將它推向社區銀行方向的想法。”這位專家說,和農信社一樣,我國的郵政儲蓄不僅網點遍布農村,而且對于目前農村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十分了解,“如果依托他們的這些優勢發展農村金融,服務三農,相對于其他方式更具可行性。”
上述專家的顧慮與正在醞釀中的“儲蓄銀行”的復雜身世不無關聯。從1986年“坐收利差”的特殊照顧到2003年自主運用新增存款,全國郵政儲蓄存款余額已經達到13000億元,僅次于國有四大商業銀行,但如何切分這塊利潤豐厚的蛋糕卻始終成為郵儲改革的最大關鍵。
今年1月16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明確表示將盡快批復郵政儲蓄銀行的籌建方案,以確保2006年內該銀行正式對外掛牌。近日,更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最早將于今年6月掛牌,而且成立后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將一改過去只存不貸的模式,對外發放小額貸款。
“從前郵儲是不愿意往銀行的路子上走,因為成為銀行就既要存款,也要貸款,這是郵儲不愿意做的事。”這位專家分析,“從目前銀監會的推進力度看,郵儲是不情愿也得硬著頭皮干。而在此過程中郵儲愿不愿意、看不看好走社區銀行的模式都還有待繼續博弈。”
民建中央的有關人士還告訴記者,社區銀行是基于社區范圍內經濟主體的共同利益訴求而依法自主設立的小型商業銀行,它的誕生必須綜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央行、銀監會等多方的考量,因此“準生證”的發放也會面臨較多的障礙。
基層金融空白亟須填補
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在倡導發展社區銀行的問題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03年以來,他多次在多個重要場合明確提出在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重要性、必要性。與此同時,他們的調研部社會事業研究處還就此課題在全國進行了近兩年的調研工作。
昨日,民建中央社會事業研究處李曄鴻處長給記者發來了她們在今年兩會上提交的《關于盡快發展社區銀行的提案》。提案認為,雖然目前我國的銀行體系比較完備,但從經營規模上看,有大銀行、中銀行,但缺少小銀行。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的機構數量占總數的99%,但存款僅占全國存款總量的13%,歷史包袱沉重,經營困難。廣大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難以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支持,基層金融已出現空洞化,而且日趨嚴重。社區銀行規模小、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經營靈活,主要開展“短、頻、快”的業務,正好填補了基層金融的空白。
“除了貸款風險高以外,交易成本高是銀行不大愿意貸款給民營中小企業的背后原因。”成思危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建議國家開放扎根社區的銀行投資,且這些銀行的主要功能應該是提供小額項目貸款和中小企業融資。
這則提案提出,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貸款難問題日漸突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國的銀行組織體系建設滯后,金融組織結構與企業組織結構嚴重失衡,因此,對我國金融組織結構進行創新,培育和發展與中小企業相匹配的小金融機構,特別是社區銀行應盡早提到議事日程。
本報駐京記者 鄭春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