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去留之間看紡織重構產業鏈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8日 13:55 解放日報

  如果我們都是以內耗為代價搶船出海,出口數量增加再多又有什么意義———

  去留之間,人們關注著上海紡織的重構,更關注著重構背后一個國家產業立足于世的理由、取舍與成敗。

  日前,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將旗下上海三毛股份有限公司36.1%股份以國資劃轉方式,零
置換給了重慶輕紡控股集團公司。

  此前,上海紡控旗下的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已經在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地新建8家生產企業。

  而前天,上海紡織集團公司與江蘇大豐市政府已經正式簽約,紡控將在大豐置地逾百畝建上海紡織產業園區。按上海紡控戰略部署,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部分紡織企業將陸續搬遷至此地。

  去的去,留的留,比如一個個從紡織企業脫胎而來的時尚創意產業園,比如一家家以品牌附加值為核心的設計師工作室,比如一條條填補國內空白的高性能纖維生產線……去留之間,人們關注著上海紡織的重構,更關注著重構背后一個國家產業立足于世的理由、取舍與成敗。

  一頂帽子的真實價值

  “中國制造”,這個如今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世界標簽,見證著無數中國企業的榮光,更多的卻是辛酸,中國紡織企業尤甚。

  榮光的是,中國紡織業對世界很重要———2004年,中國紡織產業加工量2400萬噸,占全球總量1/3多;出口973億美元,占全球近1/4。

  辛酸的是,與天量相對的低附加值———以帽子為例,中國企業將做好的成品出口給美國一級代理商,價格僅一二美元,最后貼牌進入配送、流通渠道,到美國最終消費者手中時卻可以賣到20美元-30美元;以毛衫為例,2004年中國優質毛衫出口的平均價格為7美元多,2005年下降到3美元,最低的已賣到0.8美元,連本錢都不夠。

  來看看米蘭的例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米蘭也經歷過品牌的真空時代,也只能靠跑量維持紡織業的生計,隨著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中小紡織服裝企業興起,服裝業已經成為今日米蘭的支柱產業,意大利的面料成為全世界最高級面料的代名詞。奧妙何在?時尚教育與科技創新。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瑞士人還在做服裝面料,但瑞士的服裝輔件做得就像她的手表和軍刀一樣精致;最新的空中客車上也用紡織纖維,據說其纖維材料的重量已經達到飛機總重量的40%以上;美國人用紡織技術做的人工腎、神經導管,其價值計量單位是“克”,而中國出口服裝計量用的是“噸”。

  中國紡織企業都應該大聲問自己:我們在為誰生產?我們紡織品的附加值在哪里?如果我們都是以內耗為代價搶船出海,出口數量增加再多又有什么意義?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中國紡織產業缺的就是智力,是頭腦。

  一家老廠的現代活法

  春明人做夢也想不到,有一天美國《時代周刊》會在封面文章中驚嘆他們的老廠是“上海蘇荷”,并將其與東方明珠、上海博物館、新天地等一起,列為上海新地標。

  位于蘇州河南岸的上海春明粗紡廠,原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志俊的家庭企業———信和紗廠,擁有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工業建筑4萬多平方米。上世紀90年代,春明粗紡廠經營困難幾近停產,一些空出來的老廠房被藝術家看中改造成為藝術工作室。春明粗紡廠從中窺到了轉型良機,將老廠房整體改造為時尚創意產業園,引進了英、法、意、瑞士、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十多個省市的百余位藝術家,開辦了畫廊、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建筑設計、影視制作等100多個創意工作室,其中有蜚聲四海的瑞士香格納畫廊,有聞名遐邇的意大利比翼藝術中心……

  如今,眾多時尚靈感與創意在蘇州河畔這座老毛紡廠里交匯,對城市而言,是保護了歷史文化建筑,推動了都市時尚產業的集聚與發展;對春明人來說,則是激活了老廠房,盤活了存量資源。老廠房的租金年年看漲,在支付全廠800多位離崗職工的生活保障資金后還頗有盈余。春明老毛紡廠的現代新活法,折射出上海紡織新產業定位中“留”的一方面———時尚紡織,利用上海這個國際化的平臺整合海內外時尚資源,打造中國紡織的“時尚頭腦集群”。

  “留”的另一方面是科技紡織,聯手國內外科研機構研發高科技纖維及面料,打造中國紡織的“科技頭腦集群”。盡管歷經調整,上海紡織業仍然保留了完整的國內銷售網絡,相當的國際貿易份額和強大的紡織科技研發體系。集挑戰與機遇于一身的上海紡織應當做、也必須做那些發達國家至今仍技術壟斷不肯轉移的產品,做那些有原創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與一味追求制造規模與產能的傳統紡織業不同,現代紡織業有一個從前道科技開發到后道時尚培育的完整產業鏈。縱觀全球,現代紡織業的高附加值主要來自圍繞科技與時尚的智力。無論是領先世界的萊賽爾、芳砜綸等高性能纖維生產線,還是海納百川的M50春明、卓緯700等創意園,都是上海紡織新產業鏈條中“留”在上海的“頭腦”環節。

  一個產業的鳳凰涅磐

  三毛的“去”,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上海三毛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毛公司,上世紀80年代擁有全國1/6的毛紡綻,公司旗下有5萬職工、50多家毛紡企業、每年向國家上繳利稅5個億,有“三五公司”之譽。如今的三毛,盡管仍握有高檔毛紡面料的技術,仍握有主營企業保持贏利的資本,但論規模,其1萬多個毛紡錠的數量在全國340萬個毛紡錠總量中無足輕重;論成本,其遠離原料產地和高于西部地區一倍以上的人力資源價格致使毫無優勢可言。三毛公司一位中層管理者自己也坦承,三毛目前最大的本土優勢資源,是市中心老廠房330多畝占地的升值空間。

  從三毛自身發展來看,此次易主重慶可謂傳統毛紡業鳳凰涅?的良機———將重慶低廉的商務成本與上海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不僅可迅速提升西部地區毛紡業水平,還能進一步提高中國毛紡產品在國際市場的

競爭力

  也許會有質疑:三毛以劃撥的方式易主重慶,是不是上海國有資產的流失,會不會影響上海紡織業的產值?這其實是種狹隘的發展觀念。當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已成定局,當資源的整合流動在全國范圍進行,現代產業集群就不應再是空間上的簡單集中,而是在產業鏈上從以往的“為我所有”上升到“為我所用”———把位于上海市區的紡織制造實施提升式轉移,構建以優勢資源為依托的制造集群;把銷售和市場鋪在海外,構建起以品牌為載體的通道集群;把全球智力引進上海,構建以科技與時尚為核心的頭腦集群。

  三毛制造業外移了,總部仍然留在上海;上海紡織制造業外移了,“頭腦”仍然留在上海。去留之間,曾引領民族工業大發展的上海紡織業如今所承載的,就不僅僅是一個紡控集團的戰略重組。想像一下,如果在上海這個“紡織頭腦硅谷”里孕育出10條高性能纖維生產線,培育出20個國際時尚品牌,那將帶動整個中國紡織產業的鳳凰涅?。

  本報記者 陳江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