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新農村建設:希望的田野播下新希望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8日 09:44 金時網·金融時報

  FN記者 程瑞華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勾勒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令人向往。“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高度概括了新階段社會主義,是“十一五”時期乃至更長時間內我國農村建設的總目標、總思路。

  新農村建設的內涵

  翻閱一下過去的文件就會了解,“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關注的重點。這次明確提出建設“新農村”,并不是以往關注的簡單重復,而是當前農村全面發展的一次新的重要探索。這次提出新農村建設,有其新的時代特征。目前,中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順應這一趨勢,國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將進行合理調整,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成為可能。

  長期以來,農村是生產發展落后、經濟凋敝的代名詞,農村發展緩慢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大難題。因此,建設新農村首先要振興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有富余的財富,過上相對寬裕的生活;精神文明也要有新進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農村的環境要有大改觀,讓農民有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整潔的街道;同樣,農村的民主管理也應有發展,落實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機制。

  這次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積極推進統籌城鄉發展,這無疑需要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但這不單純是多拿幾個錢的事,更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城市建得再漂亮,馬路修得再寬,如果農村落后、農業衰弱、農民富不起來,經濟也難以長久繁榮,反而會拖國家現代化的后腿。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考慮,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這就要求我們從思想認識到工作部署都必須有一個大的轉變。

  正如溫家寶總理所指出的,這“絕不僅僅是為了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而是關系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可以說,建設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的重大舉措。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業的穩定,就沒有國民經濟的穩定;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真正發展;沒有農民的富足,就沒有國家的持久繁榮。只有9億農民都加入到現代化的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的全局,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只有廣大農村明顯改變落后面貌,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

  農民增收難在哪里

  “三農”問題的核心就是農民增收。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近些年農民增收緩慢,人均收入尚不足300美元,全國9億農民中,還有3000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2003年,城鄉收入差距已由1997年的2.47∶1變為3.24∶1。農民增收難不僅影響到農業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還直接影響到農村的穩定。從全國看,“三農”問題已經影響到城市、影響了國民經濟進一步的健康發展,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只有大幅度地增加農民收入,才能促進農業進一步發展、才能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才能讓農村長治久安。

  最近十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為解決“三農”問題先后采取了許多措施,力圖促進農業發展、緩解農民經濟困難、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但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僅農民增收問題而言,從1997年到2003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幅已連續7年沒超過5%,有些年份,糧食主產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甚至是負增長。那么,增收困難的原因在哪里?

  有專家認為,當前我國“三農”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大難題。

  一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城市發展很快,農村發展滯后。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工業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鄉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首先,我國城市和鄉村經濟發展、生產力發展的差距擴大,突出反映在糧食生產滑坡和農業經濟發展滯后上。為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從2000年開始到2005年,糧食生產和經濟發展開始出現了良好的勢頭。其次,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就業保障上的差距也在擴大,突出表現為農民增收困難,農民貧困問題凸顯,農村富余勞動力難以安置。再次,農民看病難、受教育難、社會保障難等都反映了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與城市之間的較大差距。

  二是除了城鄉差別,還有很多因素制約著農民收入的增長。如農村人口較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遇阻、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太慢,影響到農村勞動力轉移,致使農村勞動力就業困難。同時,農村要素市場發育不好。農民貸款難、農業積累向其他產業的轉移過多,使農業創業資本很難通過資本市場獲得。土地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也都存在較為嚴重的制度性缺陷,市場調節能力很弱。還有,一些政府和部門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還不夠,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服務功能也有待加強。

  因此,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從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要求出發,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實行城鄉統籌,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城鄉關系。逐步實現農村的現代化、市場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金融支持不可或缺

  連續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以農村為主題,今年的“一號文件”更是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提了出來,充分顯示了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支撐這一判斷的根據是,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2.6萬億元。因此,“一號文件”指出,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工夫——今年的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也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

  同樣,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兩會”期間,全國

人大代表楊子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談了這樣一個觀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涉及農業生產、農民增收、環境改善、文化建設、基層民主建設等內容,需要大量資金。據有關部門測算,僅環境改善一項就需要5萬億元以上的資金。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量,單靠財政投入和農民自身積累顯然是不夠的。因此,金融的支持必不可少。

  農業自身的弱質性及我國農業自身積累不足的問題客觀上要求其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務。首先,從農業自身來說,由于其對自然環境的依賴較大,生產周期相對固定且較長,因而被普遍視為弱質產業,需要給予特別的保護和支持,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更應如此。其次,從我國農業發展史來看,建國以來,很長時期內我國實行的都是犧牲農業保護工業的政策,使農業自身積累不足。現在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應當在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有更大的作為。

  其實,在新農村建設需要金融提供支持的同時,新農村的建設也為金融機構自身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我們有理由相信,有國家的重視,有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各方面的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必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機遇,9億農民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寬裕。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