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2006全國兩會經濟報道 > 正文
 

七專家共議看病難 官員腐敗是藥價虛高源頭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8日 07:32 新京報

  七家知名醫院負責人共議“看病難看病貴”,支招解決藥價虛高、社區醫院建設等難題

  訪談動機

  截至目前,藥價已經17次降價,但老百姓并未感到實惠。為什么藥品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藥價虛高的源頭在哪里?現在推行的藥品招標制度,能否從根本上解決或緩解這一現狀?昨日,記者帶著以上問題,采訪了7家全國知名醫院的負責人,他們對醫藥分家、藥品招標、社區醫療等醫療改革中的熱點問題發表看法,并為降低藥價出謀劃策。

  許愛娥

  藥價已經17次降價,但老百姓并未感到實惠。一旦限定價格,廠家就對該藥停產,然后老藥翻新。

  黃峻

  醫藥分家并不能限制醫生開“大處方”拿藥品回扣,相反,藥房為了自己多賣藥,可能與醫生暗中聯系。

  肖紅

  醫院給科室分經濟指標是絕對不允許的,尤其是公立醫院,畢竟不是完全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

  張忠輝

  因為利益鏈條問題,招標制度不可能從根本上杜絕藥品加價。有的地方就是“招標招標,越招越高”。

  欒文民

  政府對社區醫院不能只是投錢建,實際運行中卻讓社區醫院自負盈虧,這樣難以履行公共衛生職能。

  何惠宇

  發展社區醫療應因地制宜,老社區可整合原有的醫療資源,在建或待建社區則要提前規劃。

  陳仲強

  醫生的處方是否規范,做手術是否出現過醫療事故,這些有關醫生信譽的信息,都可以在網上公開。

  許愛娥

  官員腐敗是藥價虛高總源頭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

  新京報:現在普遍反映看病難看病貴,您怎么看?

  許愛娥:衛生部公布看病貴有6大原因,我認為藥價虛高是突出問題,而藥價虛高總源頭是官員腐敗。比如,按照正常程序,一、二類新藥審批總費用是4.8萬元,批文評審通過至少需要5年。但目前,一些新藥批文的速度從一個星期到幾個月不等,批文價格低則數百萬元,高則上千萬元。我認為,藥品主管部門少數官員腐敗正是藥品價格虛高的總源頭。

  新京報:藥品流通環節是不是也會對藥價造成影響?

  許愛娥:是的。目前,藥品流通要經過很多環節,層層加碼,最后都會加到病人身上。一種藥品從生產到拿到老百姓手里,價格可能會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地翻。

  新京報:國家已多次對藥品實行降價,收效如何?

  許愛娥:截至目前,藥價已經17次降價,但老百姓并未感到實惠。為什么?因為一旦限定價格,廠家就對該藥停產,然后老藥翻新,做成新藥。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建立產品鑒定體系,制止老藥翻新行為;同時嚴禁行政干預和審批過程中的腐敗行為。

  新京報:如何達到預定目標呢?

  許愛娥:我覺得政府可以建立藥品集中配送中心,藥品從工廠出來后,直接進入配送中心,然后再進入醫院,這樣不但更透明,也減少了很多環節。

  新京報:這樣能解決醫生拿回扣問題嗎?

  許愛娥:能解決。因為藥品一旦擠掉水分,合理定價,就沒有多少送回扣的空間了,因為沒人愿意虧本。

  本報記者 蔣彥鑫

  肖紅

  社區醫院短時間難成品牌

  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藥監局副局長

  新京報:為什么社區醫院難以吸引患者就診?

  肖紅:社區醫院資源有限,受醫生數量和素質局限,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品牌效應。

  新京報:您曾做過武漢市第三醫院原副院長,您覺得對醫生的監督力度夠嗎?

  肖紅:關于醫療費用問題,醫院作為醫療的終端環節,成了矛盾的最后集中點。

  對醫生的監管肯定是要加強的,包括醫德、素質等,患者也是醫生的監督力量。

  新京報:但患者的監督往往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

  肖紅:現在從主管部門到醫院領導再到普通醫生,層層監管已經很嚴了。現在有一套厚厚的“醫院管理評價體制”,可查病歷,查診斷是否準確,用藥是否合理等。

  新京報:一些醫院給科室下達經濟指標,您怎么看?

  肖紅:醫院給科室分經濟指標是絕對不允許的,尤其是公立醫院,畢竟不是完全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一些醫院確實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只能保證自己不做,對其他醫院就不好多說了。

  本報記者 張劍鋒

  欒文民

  大醫院淘汰設備可配給社區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醫院原副院長

  新京報:您認為發展社區衛生發展的關鍵是什么?

  欒文民:關鍵是社區醫院不能再用目前的大醫院這樣的運行體制,不能政府只是投錢建,實際運行中卻讓社區醫院自負盈虧。這樣社區醫療無法發展,更難履行政府要做的公共衛生職能。

  新京報:這可能是一筆巨大的投入,如果政府投入短期內無法到位怎么辦?

  欒文民:也有節約投入的辦法。我想,能不能把二、三級醫院使用過,但因為技術更新而淘汰的醫療設備,配置到社區醫院去。當然,這些設備必須能保證正常的檢查、治療。

  本報記者 魏銘言

  陳仲強

  醫生信譽可在網上公布

  全國政協委員、北醫三院院長

  新京報:衛生部要求大醫院要設立助困病房,您怎么看?

  陳仲強:我希望盡量執行衛生部的要求。但目前貧困患者太多,如果醫院設立助困病房,怎樣收費?因此付出的診療成本,誰來補償支付?

  新京報:您如何看待醫生開“大方”造成患者看病貴?

  陳仲強:在國外,醫生的信譽是上網的。我想,中國也應該建立一個覆蓋全國執業醫師的信息網。這個網應該由醫療保險部門主導建立,衛生監督等部門配合。醫生的處方是否規范,做手術是否出現過醫療事故,這些有關醫生信譽的信息,都可以在網上公開。

  本報記者 魏銘言

  黃峻

  醫藥分家難降虛高藥價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人民醫院院長

  新京報:衛生部提出要限制大醫院擴張,作為江蘇最大的醫院院長,您如何看待?

  黃峻:我不認同。如果大醫院不發展,群眾看病會更難。很多疑難病癥患者需要在大醫院,找名醫治療。

  新京報:近日,南京百余家醫院醫藥分家。您認為醫藥分家是否降低了虛高藥價?

  黃峻:這個工作才剛剛啟動,還面臨很多問題。而且,呼吁醫藥分開的醫院都是南京市的中小醫院。大醫院都持觀望態度。首先,我反對“一刀切”把醫藥完全分家的做法。在目前的運行機制下,醫藥分家并不能限制醫生開“大處方”拿藥品回扣,相反,藥房為了自己多賣藥,可能也會暗中與醫生有利益聯系。第二,藥房的管理水平也不一樣,很難完全保證藥品質量。第三,醫院藥房藥師除了拿藥,更重要的職責是為患者咨詢怎樣用藥,如果完全醫藥分家,醫院的執業藥師難以在短時間內轉到社會藥房去工作。

  新京報:但醫藥分家起碼使虛高藥價減少了醫院15%的藥品加成。

  黃峻:15%的加價的確占到大醫院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但目前的情況是,政府對公立醫院投入太少。比如我所在的醫院,每年政府投入1800萬,只夠全院850位退休人員收入的1/3,加上醫院2000多位在職醫務人員,這些人員的工資、獎金,還有醫院要運行、發展,幾乎全靠醫院自己去掙。政府取消15%藥品加價,改變以藥養醫,前提是要把財政投入的不足彌補上。

  新京報:如果醫藥分家不可行,您對降低藥價有什么建議?

  黃峻:我們分析藥品的流通鏈條,發現雖然經過藥品集中招標采購,但中間的流通環節還是非常多。藥品生產和流通批發企業太多太濫,但他們卻都能保證有利益,而且還能從這些利益中分出來給醫生提“開藥方”的回扣,這些利益,都是患者承擔的高藥價的水分。如果政府能切實減少重復的藥品生產、流通企業,同時在藥品集中招標采購中建立第三方監管的網絡平臺,就能擠出藥價中的水分,把“差價”換給患者。

  本報記者 魏銘言

  張忠輝

  藥品實行專營至少降價1/4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醫院原副院長

  新京報:有委員提出醫療高收費源于政府對醫療投入不足,您認同嗎?

  張忠輝:投入不足是事實,但不是最關鍵原因。短時間內,國家對醫療的投入也不太可能增加太多。關鍵問題還是醫藥流通領域混亂。

  現在,全國有4000多家藥廠、一萬多家醫藥公司,背后是龐大的醫藥代表隊伍。藥品在流通過程中貓膩太多,回扣、賄賂之風已經不是秘密。

  新京報:現在不是在推行藥品招標制度嗎?

  張忠輝:招標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執行過程中,因為利益鏈條問題,不可能從根本上杜絕藥品加價的情況。有的地方就是“招標招標,越招越高”。

  新京報:那您覺得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

  張忠輝:藥品作為特殊商品,應當像煙草一樣,實行國家專營,杜絕中間可能出現的貓膩環節。衛生部門、物價部門應該把此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研究解決。因為醫院的監管相對單純,但醫藥流通領域就很復雜,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我估計藥價至少能下降四分之一。

  新京報: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發展社區醫院,您認為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張忠輝:目前存在市民得小病也要舍近求遠進大醫院的情況,這說明社區醫院的軟硬件都需加強,尤其是醫術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從而改變小病看不了,急病不敢看的尷尬現狀。

  本報記者 張劍鋒

  何惠宇

  3天能治好的病不能拖10天

  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原院長

  新京報:對看病貴問題,您認為是否存在醫院管理問題?

  何惠宇:一些醫院確實存在管理問題,因為很多院長原來都是學醫的,對管理還是不太精通。

  新京報: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管理呢?

  何惠宇:從整個醫療機構和診療規定入手,抓合理用藥等基礎性工作。比如,早期發現疾病就可以減少病情加重后的費用負擔,或者3天就能治好的病不能拖到10天。

  新京報:您對社區醫療的發展模式探索有什么建議?

  何惠宇:發展社區醫療應因地制宜,比如老社區,可把原有的街道衛生院或者企業醫院,經過對原有醫療資源的優化與整合,改作社區醫院。在建或待建社區,就要把社區醫院提前規劃進去。

  本報記者 張劍鋒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