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黛 發自北京
昨天,在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及副主任朱之鑫就“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舉行新聞發布會上,在關于設立的“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的目標體系時,馬凱表示:“在目標體系上,不但重視經濟指標,更重視人文的、社會的、環境的指標,特別是首次把發展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類。”
“政府用約束指標來考驗自己,也是給我們作了一個榜樣。”全國人大代表王守彬說。
若干個“首次”,讓創新概念貫穿了《綱要》全文。把服務業獨立成篇,放在突出位置上,這是針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影響結構優化、擴大就業和提高綜合競爭能力而提出來的。
《綱要》的出爐曾經11易其稿,曾組建了由37位各領域的著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進行了四次專題論證會;在正式提請人代會審議前,還曾經印發到各地,請各地的人民代表進行初審。溫家寶總理還專門主持了4個座談會,直接聽取各方面對《綱要》的意見和建議。
“我們不但請了專家,而且請了在第一線的工人、農民、文藝工作者、科技工作者、運動員等來參加,也提了許多寶貴的意見。經過會上討論,我們也吸收了。”馬凱說。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是被邀請的37位專家之一。此前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作為一個學者,我很愿意將我注意到的一些問題反映出來,并希望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提前考慮到這些問題。”
馬凱告訴記者,《綱要》里最主要的指標是在第三章的專欄二,一共有22個指標。在指標表格的“屬性”一欄里,分別有14個指標是預期性屬性,8個是約束性屬性。反映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指標全部為預期性;反映人口資源環境的8個指標中,6個為約束性,另有2個反映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的指標為約束性。
馬凱解釋說,所謂預期性指標,就是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來實現;約束性指標,是在預期性指標基礎上,強化了政府必須履行的職責,是政府必須實現、必須完成的指標。(相關評論和報道見A2、A3)
可以看出,在人口、資源、環境、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等方面,政府已經為自己念起了“緊箍咒”,自我約束,成為《綱要》的一大亮點,更加對政府職責提出了嚴峻考驗。
“政府就是要創造一個好的宏觀環境、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使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能夠發揮得更好。這種區分可以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的定位,有利于分清政府和市場的職責,有利于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和涉及公共利益領域需要履行的職責。”馬凱說。
而對政府必須履行職責的領域,比如說能源消耗要降低、污染排放要減少、耕地保有量不能突破、社會保障覆蓋率要提高等,屬于政府職責的硬指標,必須進行考核。馬凱說:“這樣做可以避免盲目地追求GDP、簡單地追求增長速度。”
《綱要》讓全國人大代表、青花集團董事長王守彬感覺到:環境和資源是我們越來越重視的兩大因素!王守彬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考察一個項目時,我首要考慮的是是否環保,是否浪費資源,而不再像以前那樣首先考慮盈利。”
據王守彬介紹,對生產堿性耐火材料和各種不定型材料的青花集團來說,資源綜合利用尤為重要,如開采礦山后,將尾礦用來制成耐火材料或建筑用碎石,而這些以前是當廢品來賣的。此外,集團還在組織人員研究余熱發電,將生產后的余熱利用起來。
王守彬期待著,“十一五”期間,會實現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說的那樣:還老百姓綠水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