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建議不妨與“兩會”提案對接(06-3-6)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6日 16:23 審計署網站 | |||||||||
又到“兩會”召開時,“兩會”提案作為高頻詞,報道還真不少。新華網有兩則新聞引起筆者注意,一則是3月4日登載的,說的是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至今年2月20日,99.29%的提案已經辦復,許多承辦單位積極采納落實提案的建議,許多建議已在國家的政策法規、發展規劃、部門工作中得到體現。一則是3月1日披露的,說的是斷足少女被拒登機遭截肢,全國人大代表孫潔對此事件調研時,所涉及單位均不予配合接待。
全國政協絕大多數提案得到辦復,讓公眾看到了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形象,讓公眾也領略了政協機關民主監督、參政議政這一政治制度的生命力。但人大代表孫潔為提高提案質量,取得發言權,到有關單位調研時所受到的冷遇與阻力,卻讓人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如何保障政協、人大代表們的調查權、視察權的順利實施,正成為“兩會”代表能否提供高質量的提案,以及民主監督制度能否落實的現實問題之一。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靠填補立法空白外,在現有條件下,有一個方法可以試一試,那就是“兩會”代表與審計部門攜手,確定選題,深入調研,合謀共參,建言獻策。觸發這一設想的,緣于筆者去年參加的一次報告會。就在那次會議上,筆者所在的審計部門向政協常委會匯報了中介機構執業質量等問題。巧的是,這個問題也是一些政協委員們關注,并準備以提案方式向政府有關部門加以建議的。于是,兩個監督部門坐在一起,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產生了共鳴。筆者的頭腦里,當時就迸出“火花”,要是政協委員和審計人員一起做這個選題,審計部門依據憲法和審計法規定的權限進行審計監督,為政協委員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和事實,政協機關結合平時的調研,對審計的報告或信息,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加工提煉,形成有份量、價值高的提案,提交、督促有關部門辦理和落實,以優勢互補,形成合力,豈不能更好在政治層面上,發揮為政府決策服務的作用。其實,人大、政協機關和審計部門一個作為行政體制外的政治民主監督機關,一個作為行政體制內的行政監督機關,在事關國計民生的許多問題上,如農村公路建設、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農村改水、教育收費、社會保障、國有資產流失、稅收征管,等等,都有相同或相似的關注點與關切點,都有反映社情民意、監督政府,幫助政府改進工作,關切群眾利益的責任和使命。審計的最大優勢,在于依法對被審計對象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檢查評價,有時,還能以審計調查的方式,對同一類若干個對象的問題予以“撒網式”檢查和反映,能夠揭示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普遍性、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受專業限制,人大、政協代表的調研,在有些領域,特別是在財經領域,有時就難以具備這個條件和優勢。審計揭示問題,分析原因,作出建議,向黨委政府報告和反映,往往通過行政命令和建議推動,促進問題糾正和整改。但是,這種監督屬于內部監督,有時失之于軟,往往出現“屢審屢犯,屢犯屢審”的現象。這時,審計結論如果搭上人大、政協提案的“班車”,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則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能避免有些地方審計機關影響部門關系的擔憂,而且能在權力監督和民主監督的政治制度層面上,以審計部門對財政財務收支的檢查權,間接獲得調查研究工作的保障,從更深的層次上利用審計成果,使人大、政協提案更具實際性和權威性,使審計部門的建議更具針對性、操作性和執行力,同時落實率更高,宏觀和職能效果履行更佳。上述政協提案辦復率比較高,許多內容已進入政府決策,就是明證。政府和政府的審計部門,同屬人大、政協機關的監督范圍。向人大、政協機關匯報審計工作,以及審計發現的問題,接受其調研,本身就是審計的職責題中應有之意。而且,隨著民主與法制進程的加快,政府也希望借人大、政協力量,打造陽光政府、責任政府和法制政府,解決政府職能轉變和自身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人大、政協和政府,在許多目標上正走向一致,其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監督走向整合,勢所必然。提升審計建議的層次,逐步向政治層面滲透,在更宏觀的層次發揮監督的作用,應該是人們樂見的一種政治昌明的美好愿景。 (兆坤愛國)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審計署的觀點,轉載時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