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2005年度宏觀經濟預測優勝獎 宋國青勝出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3日 19:01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作者:特約記者耿馨雅/文

  十大機構爭論2006中國經濟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2005年度預測第一名):在出口和順差增速不斷下降的情況下,主要指標的變化相當平穩,說明內需在增強。所以,即使2006年的出口增速
下降,順差不增長甚至負增長,全年的經濟增速和通脹率也會與上年相近。

  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諸建芳(2005年度預測第二名):內需方面應會有較好的表現,但外需會因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摩擦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受到影響。我們認為,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回調至9.1%。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王建(2005年度預測第三名):“滯脹”會成為2006年乃至今后一段時間內的主要趨勢。因此,擴大需求規模是保持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措施。在實施各種擴大需求措施之后,“保七爭八”可能應成為宏觀調控所追求的目標,但也要為可能降到6%甚至以下做好應對準備。

  宋國青再獲冠軍

    2005年度中國宏觀經濟預測優勝獎評選結果

  在《證券市場周刊》進行的中國宏觀經濟預測優勝獎歷年評選中,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首摘掛冠,宋國青于2002-2003年蟬聯冠軍,但2004年失手青年學者諸建芳。如今,宋國青再度成為冠軍。他如何再登冠軍寶座?

  隨著中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把握中國經濟的走向,準確預測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已經成為全球資本關注的焦點。在迫切的需求和經濟學家劉鶴、樊綱、邱曉華、宋國青等倡導和支持下,《證券市場周刊》邀請從事中國宏觀經濟預測的9家權威機構和知名經濟學家,定期做出每個季度的經濟數據預測,使得讀者能夠提前把握經濟走向的趨勢。

  至2005年末,宏觀經濟預測已進行了5年,預測數據越來越接近于真實數據,參考價值與日俱增,且每年為公布預測結果舉行的宏觀經濟年會也已成功舉辦五屆。每屆年會都以專業而前瞻性的預測、主題報告、高層次的演講嘉賓和豐碩的會議成果贏得了各界的關注與認可。年會使宏觀經濟預測走出學術圈子,為國內外資本在華投資、政府宏觀調控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平臺,為社會產生更直接的效益。

  宏觀經濟預測的信息量非常大,GDP、CPI、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工業增加值、進出口,每一項都牽動每個投資者的神經。枯燥的數字有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而這些數字的每一點滴變化也能在每年所舉辦的年會上得到充分詮釋;經濟增長是快還是慢,通脹還是緊縮,這些令人困擾的問題總能在爭論中逐漸清晰。

  預測和年會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搭建一個平臺,邀請諸多經濟學家及經濟部門政要對中國經濟運行最新發展態勢做出分析與判斷,從而更好地傳播宏觀經濟研究信息,使研究成果更廣泛地服務于社會、引導投資方向。真正發揮晴雨表的功能。

  最終的預測排名,我們首先根據各預測機構四個季度誤差之和排出各單項指標的名次(誤差最小者名次為1),再將各單項名次相加,總計得分越小,排名越靠前。本次獲得“遠見杯”中國宏觀經濟預測優勝獎的前三名分別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和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學術帶頭人分別為宋國青、諸建芳和王建。

  “G DP增長9.9%……CPI增長1.8%”,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在2006年1月25日公布的2005年經濟數據聽起來實在輝煌,尤其是GDP和CPI這兩項數據,中國經濟增長似乎造就了一個“高增長、低通脹”的神話,所有的猜測和爭論都在面對這個結果時變得啞然。

  然而,難道中國經濟真的能夠一再創造奇跡,中國經濟的“黃金時代”又將延續多久?投資過熱、順差過大、內需疲弱等等中國經濟的“痼疾”難道會就此康復?這一切問題都讓看上去很美的中國經濟蒙上了迷霧。為揭開迷霧,《證券市場周刊》約請10家權威經濟研究機構,撰文分析2006年中國經濟走勢,這些長期致力于宏觀經濟研究的專家們將為讀者把脈中國經濟,讓真實的中國經濟離我們更近。

  全球經濟何處前行?

  當前全球經濟究竟處于何種發展態勢?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博士指出,“全球經濟目前處于失衡的狀態,失衡的明顯特征是經常賬戶的失衡和長期利率偏低導致許多國家房地產價格的‘泡沫性’上漲。”

  這種全球經濟失衡的狀態究竟會怎樣影響中國經濟?哈繼銘認為,“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很高,而且出口對外部需求極為敏感,我們的計算結果顯示彈性為5.9,即外部需求下降1%,中國出口將下降近6%。”此外,“根據IMF的分析,發達國家房產價格泡沫破裂(價格跌幅超過14%)后三年的,GDP比基準(按泡沫破裂前三年平均增速計算)低8%,由此推出,美、英、澳和法等國泡沫破滅后,GDP增速將分別下降2.7%、2.65%、2.3%和2.67%;同時IMF的分析顯示G7國家GDP增速下降1個百分點將降低發展中國家GDP增速平均0.4個百分點,具體數字視其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程度。由此推算,發達國家房價下調15%左右將降低中國GDP增速大約1個百分點,這個估算尚未考慮中國房地產價格可能出現的與美國房地產價格的同時下調對經濟的影響。”

  除了存在的隱患,周邊經濟也有有利的發展變化。根據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的分析,去年第四季度,一些主要國家的工業生產快速回升,尤其是日本經濟的表現非常突出。在去年11、12月,日本工業生產指數的增長率達到了19.6%(月環比增長率折年率),甚至較大幅度高于中國的相應增長率,更遠遠高于日本自己在過去多年的平均記錄。“剔除季節因素后,中國1月份的貨物出口額比12月大幅度增長。這里可能有一些特殊因素的影響,但世界經濟尤其日本經濟的強勁增長應當有相當大的貢獻。以此來看,全年的出口和順差應當比原來估計的好一些。”宋國青認為。

  GDP與CPI之爭

  與國家統計局最終公布的數據相比,2005年的所有預測都顯得不夠大膽。連續幾年來的經濟如此高的增長,可以說是對強大堅固的經濟周期理論的巨大挑戰,也可以說是中國創造的奇跡。然而,經濟周期理論在這一輪的中國經濟走勢中真的面臨失效嗎?2006年的經濟走勢將對這個問題做出回答。

  宋國青是認為2006年經濟仍將保持與2005年相近增速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對2006年GDP增長的預測仍為9.9%。他認為,內需走強,固定資產投資上升是2006年經濟保持高增長的有力保障,盡管出口會有所減少,但對經濟平穩增長并不造成嚴重影響。

  然而,認為2006年經濟增速將回落的聲音也非常強。中信建投證券宏觀分析師諸建芳認為,2006年GDP增速將回落到9.1%。他認為,2005年經濟高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出口高增長;而由于高油價將使全球經濟放緩、人民幣升值問題懸而未決、貿易摩擦加大等因素,2006年出口難以保證高增長,而投資也并不會大幅提高,所以經濟增速必將回落。

  同樣認為經濟增速將回落的中銀國際則在報告中指出,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表現優于市場預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可以免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受到周期的作用,中國的經濟增長勢頭開始出現放緩的跡象。因此,預計中國經濟的周期性放緩可能在今年最終有所顯現,預計2006年GDP增長8.6%(GDP數據修正前的預測數)。

  對于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CPI的預測,各家機構的爭議相對較小。大部分機構都預測CPI的增長率2006年仍將保持在2%或2%以下的水平,最高預測也僅為3%,也就是說,對于2006年不會出現通貨膨脹的趨勢沒有爭議。原因主要是影響CPI最大的糧食價格在2006年仍將保持平穩,而其他生活資料價格的微升對CPI影響較小。

   順差將縮水

  2005年中國出口的增速令人瞠目。全年出口增長28.4%,貿易順差歷史性地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高達1018.8億美元,而上年則僅為320億美元。

  順差激增顯示了中國經濟增長對外部需求的強烈依賴程度。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已經達到30%以上,而外部需求減弱所導致的出口減少對中國經濟很難說沒有影響。“近幾年投資形成了國內龐大的加工生產能力,國內市場競爭明顯加劇,迫使企業努力擴大出口。但2005年1000億美元左右的順差規模將成為中國外貿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也使得中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更加嚴峻。人民幣匯率機制調整及人民幣升值將影響2006年出口的增長。限制‘高能耗產品’出口的措施也會對中國出口產生抑制作用。”國家信息中心報告中指出。“我們預計2006年進出口增速差距明顯縮小,全年進、出口增速均將達到20%左右,貿易順差約1100億美元,凈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明顯減弱。”

  “IMF預測,2006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3%,保持2005年的增長態勢,世界銀行預測(2.9%)稍低一些。這就是說,外部需求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由于人民幣緩慢升值和貿易摩擦加劇,中國的出口增長會回落,進口增長會加快。從歷史經驗看,貿易的波動是很大的,但從國際國內的實際情況看,如果沒有重大事件發生,06年的進口不會大起,出口也不會大落,保持20%-25%的增長率是完全可能的。”經濟學家張曙光認為。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也在其報告中指出,巨額的貿易順差開始出現,始于2004年下半年。無論是絕對水平還是相對比例,目前貿易順差都明顯高于歷史平均水平。這樣高比例的貿易順差不但帶來了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壓力等后果,也很難長時間維持。作為全球主要消費者的美國在巨額雙赤字的同時,儲蓄率也降到了接近零的歷史低點,近幾年消費增長主要來自于資產價格上漲的效應。希望事實上已經處于透支狀態的美國人的錢包對增長做出更大貢獻不太現實。因此,2006年的出口增速將會比2005年有比較明顯的放慢。

  人民幣升值趨勢不變

  2005年順差的迅猛擴大,除了出口猛增,同時也出現了進口減少的情況。而進口減少的原因則被相當多的經濟學家歸為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的影響,因為人民幣升值預期,很多企業延遲了進口,所以導致順差加速增大。

  人民幣升值問題仍將在本年度左右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宋國青認為,中國現在的生產水平相對于潛在生產能力來說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再擴張總需求會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如果未來2-3個月的出口和順差不是很弱,就需要適當抑制內需。當然更好的選擇是加快人民幣的升值速度來進行抑制。

  至于人民幣會否在2006年繼續升值,專家們給出的結論也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并未發生改變。“出口的快速增長,并且這種增長趨勢在2006年前幾個月由于慣性的影響仍然會延續,因此

外匯儲備仍然會保持一定的增長。這種增長必然會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因此在2006年前幾個月,人民幣較快的升值步伐仍然會延續。隨著出口增長速度的放緩,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會得以釋放。”諸建芳認為。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