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農村經濟形勢與2006年展望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
一、2005年農村經濟形勢
2005年,黨中央、國務院繼續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確的政策措施,支持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加大支農政策落實力度,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在宏觀調控中得到鞏固和加強,農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發展勢頭。
(一)各項支農政策落實情況較好。一是繼續加大“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力度。當年在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免征農業稅試點,在全國牧區開展取消牧業稅試點。在2004年8個省份已經免征和基本免征農業稅的基礎上,當年全國免征范圍擴大到28個省份,其余的河北、山東、云南3省中也有約210個縣免征農業稅,其他縣的農業稅稅率也一律降至2%。全年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為134億元,中央財政安排的良種補貼資金和農機具購置補貼也分別達到37億元和3億元。二是中央財政專項安排150億元用于對產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其中約55億元用于對近800個糧食大縣的獎勵。三是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部分省區啟動了早稻最低收購價格預案。四是針對化肥等農資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情況,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化肥生產、抑制農資價格上漲、保障市場供應的政策措施,有效保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五是繼續增加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在國債投資總規模較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全年實際用于農林水利氣象和扶貧的國債投資大體保持上年水平。據統計,全年用于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水電、草場圍欄等農村“六小工程”的中央投資超過280億元,對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直接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糧食生產繼續恢復性增長。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約15.6億畝,比上年增長2.6%,扭轉了糧食種植面積連續下滑的勢頭。全年糧食總產量9680億斤,比上年增產291億斤,實現了年初制定的增產目標,兩年糧食共計增產1000億斤以上,一度緊張的糧食供求關系得到明顯緩解,為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糧食單產在上年創歷史最好水平的基礎上再創新高。
(三)農業結構調整繼續向縱深推進。農業優質化、區域化、產業化、標準化程度繼續提高,大宗農產品繼續向優勢產區集中。全國優質專用小麥面積繼續擴大,占小麥總面積的比重達到48%,優質稻種植面積占水稻總面積的比例達到64%,優質專用玉米所占比重達到37%。三大優勢棉區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國的99%,“雙低”油菜籽占油菜籽總面積的74.3%。高油大豆的面積和產量所占比重均比上年進一步提高。高效經濟作物面積繼續擴大。特色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發展,蔬菜、瓜果生產保持穩步發展勢頭。畜牧水產業保持穩定增長勢頭,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四)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在2004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走出低位徘徊局面,實現增長6.8%的基礎上,2005年農民收入克服糧價下跌、農資漲價、自然災害較重等不利因素影響,全年預計實際增長6%以上,成為1997年以來的第二個高幅增長年。從增長因素分析,受國家支農力度進一步加大和農民外出就業環境進一步改善等多重因素影響,來自非農收入,特別是工資性收入的大幅增加是實現2005年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關鍵。
二、2006年農村經濟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第一年。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對于鞏固和發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體分析,2006年農村經濟發展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許多不利因素。一方面,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支農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性任務,這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對落實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戰略的實施,對農村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體制保障,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另一方面,必須看到,土地、淡水等稀缺資源對農業發展的約束日益突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要求愈來愈迫切;農村基礎設施特別是小型公益設施、農田水利設施嚴重滯后,農業生產成本加速上升,急需進一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鄉村債務對基層政權可能引起不小沖擊,農村金融體制、農村土地征占地制度改革依然面臨艱巨任務。特別應當看到,當前糧食價格下行的壓力加大,農資價格居高不下,耕地面積連年減少,氣候條件很難預料,一些地方出現了忽視農業和糧食生產的傾向,2006年糧食持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2006年的農村經濟工作,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要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繼續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強化支農政策,深化農村改革,穩定糧食生產,繁榮農村經濟,擴大非農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生產生活設施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糧食生產的預期目標是,穩定糧食總產,著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改善生產布局,著力提高質量和效益。繼續采取綜合措施,力爭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5%。為此,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切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亂占濫用耕地勢頭,保護好基本農田,保持糧食種植面積基本穩定。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加快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建設,促進主產區糧食產量穩步增加。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加大優良品種繁育力度,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大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投入力度,繼續在中部4省實施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強西部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切實抓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積極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牢糧食持續增產的基礎。
(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按照民辦公助、自下而上、以獎代投、民主監督的思路,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通過國家政策資金支持,組織和動員廣大農民用自己辛勤的雙手,改善農村整體落后面貌,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抓緊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明確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階段性奮斗目標,選擇有條件的地區先行試點,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廣。堅持從廣大農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大幅度增加農村飲水安全投入力度,著力解決高氟、高砷、苦咸水、污染水和季節性缺水地區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推進農村改廚、改廁、改圈。加大通路、通電投入,啟動“十一五”鄉村公路改造工程,啟動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完善部分省份農網改造。加強村莊整治,科學引導農民改善村容村貌。堅持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核心,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從明年開始,用兩年時間實現對農村義務教育免收雜費,擴大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的范圍。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提高農村合作醫療的財政補助標準,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在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鄉村治理結構,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健全村民自治,完善“一事一議”,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倡導農村健康文明新風尚,努力建設和諧農村。
(三)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實踐證明,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特別是“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對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要保持各項支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2006年全部取消農業稅。完善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繼續加大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支持力度。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改革和完善現行化肥調控機制,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的化肥、柴油等農資的直接補貼制度。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糧食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力度。
(四)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扶持特色農業發展,積極發展畜牧水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小城鎮經濟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拓寬農民非農就業和增收渠道。出臺鼓勵農民外出務工的具體政策,繼續清理對進城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保障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大農民實用技能培訓工作力度,繼續實施農民培訓“陽光工程”。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進一步做好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試點工作,加快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加強化肥、涉農收費和價格的監管,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五)切實加強重大農林水利工程建設。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要求,繼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支農投資穩定增長機制。新增財政支農投資堅持向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項目傾斜,向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項目傾斜,向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傾斜。突出抓好重大農林水利工程和項目,加快南水北調、淮河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退耕還林、三江源治理等重大生態項目建設。加快建設新疆優質棉基地和長江流域“雙低”油菜產業帶,繼續實施畜禽水產良種工程,加快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預防控制能力。繼續強化工程項目管理,創新體制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投融資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府支農投資整合工作,不斷提高政府支農投資效益。
(六)繼續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積極穩妥地開展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開展化解鄉村債務試點工作。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總體改革。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土地征占用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墾管理體制和國有農場體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