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財團瞄準京城千億國企改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7日 10:17 南方日報 | |||||||||
溫州財團瞄準京城千億國企改制 專家稱,斷言溫商從“短炒”轉向“長投”為時尚早 炒樓、炒煤、炒油……溫州民營資本每殺到一處,都會掀起驚天風雨。這次,他們看重的“金礦”是北京國企改制項目。不過,和以往不同的是,溫州民資的投資理念從“短炒
這次北京國企改制項目是由北京產權交易所牽頭。由于全國性的大型產權交易市場已經形成,廣州產權交易所和北京產權交易所互設了辦事處,廣東的民營資本借助廣州產權交易所的平臺,也可以方便參與到北交所的項目中去。“我們的項目不僅僅對溫州民資開放,全球各地的資本都可參與”,北交所總裁熊焰如是說。 據了解,北京新一輪的國企改制,計劃把原有近3000家國企改為多元化持股的現代企業形式,涉及資產約1000億元以上。北京的國企經過調整、改革、剝離、破產后,余下的企業資產很好,企業總體負債率均不高。外來資本可以參股,可以控股,也可以收購兼并。 知名企業及老字號拋出繡球 2月24日至26日,溫州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家組團參加了由北京產權交易所主辦的“投資北京-溫州企業投資洽談會”,重點考察北京國企改制項目。其中包括中馳財團、興樂集團等溫州60多家知名企業財團及投資機構。 兩個月前,北京產權交易所在浙江杭州、蕭山、寧波、溫州四地推介了180多個北京市國企招股項目、中關村高科技及金融資產項目,激起溫州企業對北京國企改制的極大興趣。 此次參與洽談的項目包括北京路橋公司、水產公司、城建集團、物資總公司、三元集團等一批知名企業及北京老字號,項目涉及房地產業、制造業、酒店服務業等十幾個行業;此外,還有部分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項目也將在洽談會上亮相。 誰在“妖魔化”溫州商人? 據北交所總裁熊焰介紹,北京市國企改制,采取的策略是大中小公司一起改:控股集團公司的路子是橫向整合,打造“旗艦”,控股集團公司下面的二三級企業則大略有兩路指向:資產優良的企業,改革路子是引進戰略投資者,實行股權多元化;資產質量差的,則采取破產、剝離等方式退出市場。 “北京戰略地位高,國企基礎好,如果溫州民資能參股,就相當于占領制高點。”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如此評價。 在進軍北京國企項目之前,溫州民資屢遭“套牢”。被套南京夫子廟、遭遇2005年炒房滑鐵盧后撤離上海樓市、炒煤又遇國家投資煤礦政策的準入瓶頸。為此,一向被輿論冠以“投機”和“炒”等名詞的溫州民資,立馬又被媒體質疑其投資動機為“炒國企”。 作為考察團團長的周德文昨日特別向記者強調,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妖魔化”溫州商人的傾向,這是對溫州投資者和溫州資本的極大誤解。 周德文認為,溫州財團自春節前確定進京考察后,便惹來輿論一片驚呼,感覺猶如洪水猛獸。一些媒體夸大地用“炒國企”來形容溫州財團此番進京的動機。這種“妖魔化”溫州投資者的現象,說明了外界對溫州資本的誤解,以“炒”來簡單地定義溫州資本的屬性。 周德文說,從投資房產、煤礦……直至現在的國企,外界在對溫州資本的流向給予高度關注的同時,也將其置于神話和妖魔化的兩極。事實是,溫州人只是在按照市場規律進行資本增值活動,并沒有違反現行的法律秩序,也不應當受到道德的批判。 周德文認為,從歷史來看,溫州資本大都是在從事正常的投資活動,炒作現象雖有,但絕非主流。 從投機轉向投資? “到北京投資,將解決急需對外擴張、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還可以改善溫州企業的形象。”一位溫州企業家表示。由此也可看出,溫州財團已弱化了先前的投資沖動,投資偏向理性。 吸引溫州民資參與國企改革,也是北京國資委開門搞改制的一個積極信號,而國企項目“回報穩定,風險相對較小”,民資參與這樣的長期項目,將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近年來,溫州雄厚的民資以及靈活的民營機制對國企越來越有吸引力。“北京國企引入民資可以使管理機制多元化。”據周德文介紹,除了上海和北京,在東北、湖南、成都等地投資國企項目的溫州“軍團”也不少。 業內人士也分析指出,投資國企跟“炒房”、“炒煤”不同,因為企業產權流動性不強,多數人投資是為了經營,“不像買房等著價一高就脫手”。“產權市場也不像證券市場,可以一手買進一手賣出來賺取差價,它需要的是戰略投資者,需要有產業背景。”熊焰強調說。 不過長期研究溫州民資動向的專家傅白水表示,從溫州民資轉戰北京國企判斷其投資理念已經出現逆轉還為時尚早。“資本是逐利的,長三角房價在調整,中西部房產利潤空間不大,股市還處在牛皮狀態,客觀環境使得溫州民資轉向了北京國企”。 據悉,北交所包裝的北京國企改制項目起初并非只針對溫州,但溫州商人的反應更為積極主動。“溫商們的市場嗅覺的確比較敏銳,也跟他們資金實力雄厚有關”,傅白水注意到,溫商們參與大多是壟斷型或壟斷邊緣型企業,而且往往要求完全控股,需要動用的資金巨大。 本報記者 賈肖明 通訊員 范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