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中行工行上市漸行漸難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0日 15:20 和訊網-《財經》雜志

  中行、工行股改上市意外地難于“破門”,既反映了各界對于銀行改革的理解正在逐漸深化,也折射出不同利益主體的頻繁交鋒

  □ 本刊記者 于寧/文

  春節的爆竹響過之后,市場上便流傳出關于中國銀行上市動向的種種版本;最為流行
的說法,是中行將推出“A+H”方案,即先在H股發行再回A股上市。

  恰在此時,一份被稱為“IPO新規”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草案)》引起市場恐慌,并被認為是A股市場“重新開閘”的前奏。盡管中國證監會很快站出來聲稱并未就IPO辦法征詢意見,市場還是紛紛猜測“中行會在A股重開之后回到內地上市”。

  然而,《財經》記者獲悉,有關中行的上市方案仍在討論之中。由于中行的大股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匯金)堅持在港上市采用建行全流通模式,將中行股份全部轉成H股,而證監會有不同意見,如何解決仍未有結論。

  至此,中國銀行原本預計的今年一季度上市的計劃已全然沒有可能。因為從遞交上市申請到正式掛牌,通常需要三到四個月時間——建行在非常順利的情況下也用了四個月,業界人士認為,按最樂觀的估計,中行也要等到今年6月才能掛牌。

  目前,中行正在加緊進行外部審計,預計一個月內可以完成。假設中行不能在6月底前發布招股說明書,按照香港財務數據有效性六個月的規定,中行還需多進行一個季度的審計。

  “與建行上市相比,中行從引資以來,幾乎每行一步都處于爭議之中;就像在一個路口遇到紅燈后,一路都會遇到紅燈。”一位參與中行重組上市的高層人士稱。

  H股全流通之爭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一般都采用只將流通股登記為H股的做法;留存股份登記為國有法人股,雖然具有流通性,但減持需要類別股東大會通過。不過,這一慣例近年來被頻頻打破。

  最早在2004年6月,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時,包括匯豐集團、高盛公司在內的四家外資股東的股份直接轉為了H股;去年6月交通銀行在港上市時,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和匯金公司所持股份,亦轉為了H股(不過交行的第一大股東財政部持有的法人股沒有轉成H股)。到去年10月,建行以H股全流通的方式在香港上市,其第一大股東匯金公司持有的全部股份被轉為H股,這也使得建行可能納入恒指成分股。

  對于匯金公司而言,要求所持銀行股份實現H股全流通,也有其充分的理由。銀行上市不應延續股權分置的問題,更不應有類別股東概念。1994年8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別規定》,以及當年9月國務院證券委、體改委頒布的《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備條款》中,都明確了類別股東的權利;其中涉及類別股東利益的,要召開類別股東大會批準,比如

股票增發、減持、類別轉換(內資股轉換成H股),要類別股東投票通過。

  由于類別股東的存在,匯金的股權如果不登記成H股,將來可能會受到類別股東的制約。“匯金公司是代表國家對國有商業銀行實行絕對控股的,如在一些事情上不能決定,這一職能就無法完全實現。”匯金公司一位高層人士還表示,從理論上說,匯金公司以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要保證一定的流動性,在出現極特殊的情況下需要減持,而且匯金變現也主要應該是外幣。

  緊隨其后的中行,自然也擬沿用建行的模式。然而這次中行撞上了“紅燈”,中國證監會國際部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建行模式只是特例。

  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是否采用全流通方式,一個直接的后果,是會對兩地市場總市值的計算產生影響。一般而言,香港市場統計其總市值時,涉及H股部分只計其流通市值,并不包括國有法人股的持股市值。倘若H股實現全流通,其總市值會迅速膨脹,而內地市場就會相形見絀。

  1994年、1995年,內地資本市場的市值一度超過香港。但自2001年以來,A股IPO規模持續下降,香港市場則受惠于大型國企上市,市值大幅增加,且與A股市場的差距越來越大。2005年,香港聯交所的上市公司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較2004年增長了22.5%,其全球排名由2004年的第九位升至第八位,在亞洲僅次于東京交易所。反觀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由于缺乏新上市公司,成為全球少有的市值萎縮市場,深滬股市流通市值只有1萬億元人民幣。

  較之市值這種“務虛”的概念,建行全流通在港上市,雖然完全可以回歸內地增發A股,但匯金公司持有的大量H股則不能在A股減持,在內地監管層看來,更重要的是,這給人感覺建行的第一上市地是香港,而非內地。

  自2001年起,關于大型國企“回內地上市”的呼吁便日漸高漲。這被認為是改善內地資本市場結構的重要步驟。在今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提出,推動優質企業境內發行上市及境內外同時發行上市,并支持H股公司境內上市。

  時下H股全流通的爭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內地市場與香港市場對于上市資源的爭奪。其實,香港證券界對此也不無擔心,因為一旦失去內地的上市資源,其“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如何保持?從目前跡象看,中國證監會的政策取向明顯希望大型企業把A股作為第一上市地,而將香港資本市場作為第二上市地,即H股發行比例少,主要融資放在A股——盡管這一政策取向囿于股權分置改革的進行,尚無從施展。一些機構投資者表示,市場期待國有銀行這樣的新品種在A股上市,市場并不缺少資金,市場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分流資金造成股價波動也是正常的。

  有業內專家指出,“金融中心”的競爭應取決于其監管質量、公司治理環境以及提供的金融服務水平,即由金融市場的效率來決定上市資源的流向。因此,兩個市場的良性競爭應當在更為市場化的層面展開。

  “A+H”的解決之道

  對于兩地上市的問題,業內早就提出過“A+H”的方案設計,事實上中行現有股東也并不反對A+H同時上市的安排。然而,這一路徑卻因種種原因一再推遲。

  2004年下半年,交通銀行、中國神華集團即開始準備“A+H”上市方案。盡管在技術上已沒有問題,但因監管者對于內地市場指數的關注而最終放棄。交行、神華的A股上市計劃一直排在寶鋼增發之后,然而2005年因市場不佳,寶鋼增發一再推遲。就在寶鋼集資256億元而停牌期間,上證指數創出自2001年6月調整以來的新低1146點。

  “這徹底打消了證監會推行‘A+H’的想法,因為當時要發的A股規模比較大。證監會給國務院打了報告,交行撤回了A股上市申請。”一位知情人士稱。緊接著,2005年4月底開始啟動股權分置改革,暫停新股發行,“A+H”試點就此作罷。

  不過,即使執行“A+H”方案,對于中行和其后的工行來說,國有法人股的股份如何處理,仍是一個現實難題。

  對此,匯金公司一位高層人士表示:“對于存量部分的股票,不應該劃分內資股、H股;存量股份可以放在內地,但是不應是內資股。可以打破內資股和外資股的界限,既不屬于H股也不屬于A股;所有的股份享有同等權利,既可以在香港流通,也可以在A股流通,這對打通兩個市場是有利的。”

  在他看來,這一做法在香港申報并且向投資者披露,在技術上不會有太大障礙。不過,需要政策上支持才可放行。據市場人士分析,也不排除匯金將部分而不是全部存量股份轉成H股的可能。

  另外一種將A股、H股“打通”的方式,被認為是發行中國存托憑證(CDR),這樣匯金的股份即使轉成H股,也可通過CDR在A股減持。這在此前市場流傳的“IPO新規草案”中也被提及。不過,據悉,內地交易所以CDR只能為境外公司或紅籌公司所采用為由,不愿意接受像建行這樣的注冊地在中國的企業發行CDR。

  工行引資結束

  與中行的上市遇阻相應,工行的引資已塵埃落定。1月27日,高盛投資團的三家投資方——高盛集團、安聯保險公司、美國運通公司與工行簽訂了入股協議,投資團以37.8億美元入股10%股份,高盛集團將向工行派出一位董事。高盛投資團的出價比去年8月30日簽署備忘錄時36億美元的出價提高了5%。

  但是,與原先轉讓老股不同的是,這次引資是向戰略投資者增發新股。其原因在于,一是轉讓老股的價格很難確定;二是財政部不希望減少股份,將股份變現來填充與匯金的“共管賬戶”(工行的2460億元損失類貸款被放入到匯金和財政部的共管賬戶),而是希望將來生利,或者上市之后減持溢價更高。這樣,匯金為了保持與財政部持股比例相同,也沒有賣掉老股。

  對于工行而言,由于其流動性非常充足,對新增資本金的需求并不迫切。2005年底,工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0.26%,其中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9.23%;按應計口徑計算,撥備覆蓋率保持在100%。據測算,上市后工行的資本充足率可以維持五年的發展,并不急于增發新股,何況增發新股還降低了股本回報率。

  與此同時,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入股工行100億元的方案,已經獲得國務院批準,現在還在有關部門審批之中。至此,工行引資已基本結束,預計3月初將開始選擇上市承銷團。由此,此前呼聲很高的科威特投資局、阿聯酋阿布扎比投資局在工行上市前,將不可能成為其戰略投資者。

  由于中行上市方案遲遲不能最終確定,工行上市也會隨之推遲,盡管現在雙方都在做積極準備。分析人士認為,隨著

銀行改革的逐漸深化,中行、工行的引資上市已不再像交行、建行那樣勢如破竹,一氣呵成。

  比如,匯金公司在交行、建行的持股轉成H股時,可謂水到渠成;匯豐作為交行的惟一外資股東,作為交行的上市承銷商亦毫無爭議。然而,類似問題到了工行就遇到了挑戰——高盛作為工行最大的外資股東,其擔任主承銷商會否產生利益沖突?

  這些動向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各界對于銀行改革的理解正在逐漸深化,不同層次的矛盾暴露得更為清晰。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政府部門、不同利益團體間的頻繁交鋒,也對改革進程造成了阻礙。-

  本刊記者郭瓊對此文亦有貢獻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8,1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