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零售業的資本困局 國家支持只在規范的制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8日 15:40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張巖銘 來源:中國經營報 2月11日在上海舉辦的“中國零售業高峰論壇”上,資金困境成了內資零售企業普遍關注的焦點話題。目前零售企業需要加速規模擴張以抵御外資凌厲的進攻;但另一方面,某些企業的盲目搶點,以及政府的商業規劃持續缺位,使缺錢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上海興力達案例凸顯融資難題 在“論壇”上,大連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毫不回避自己在投資修建購物中心的過程中碰到的融資難題。萬達集團的目標是在2010年前,在國內修建50個購物中心。“但我們現在資金很緊張。”王健林說。 而資金緊張不是王健林一個人的難題。 2005年下半年,曾號稱要建成上海最大MALL,占地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達到23億元的上海普陀區興力達廣場就遭遇了資金鏈斷裂的困境。高調進入上海的投資方四川興力達集團宣布退出,而據興力達方面表示,當時他們已經投入7億元。原來的建設方新長征集團也出讓了股權,收購方則幾度易主。 據記者得到的最新消息,百聯集團與上海另外一家民營企業正在進行洽談對興力達廣場的收購。百聯集團購物中心辦公室方主任對記者肯定了這一消息,但并未透露具體的收購金額以及收購金額來源。 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商業研究中心主任朱連慶看來,興力達的案例凸顯出購物中心融資難題。 按照國內對商業地產開發的要求,開發商必須擁有30%的自有資金。由于近年來國內房地產開發的熱潮,土地價格居高不下,往往取得地塊就已經耗去開發商的大量資金,而銀行一般只提供一年期或者兩年期的貸款,如果開發商不能找到合作伙伴,并策劃良好的商業模式進行招商,很容易在項目匆忙上馬開始建設后發生資金緊張的情況。一旦銀行追討貸款,項目可能就會因為資金鏈斷裂無以為繼。 而這樣因為資金緊張而停工的大型商業項目在每個城市并不少見。 融資困局待解 對于購物中心的融資困局,中國城市商業網點建設管理聯合會秘書長王永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購物中心這一綜合零售業態占地面積過大,前期開發成本過高,且國內的開發商自身太弱,且購物中心回報期過長,回報率不高,國內金融融資渠道又較為單一等都導致了目前的發展困局。 王永平坦言,雖然國內商業的快速發展使商業地產方面的商業機會增多,但企業仍然需要更多的融資渠道。王健林則期望國家能開放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來解決國內購物中心的融資難題。 “雖然海外資金在2005年大量進入中國商業零售領域以及商業地產領域,但他們在購物中心方面一般通過收購成熟物業來運作,相應的市場風險就小得多。”一位咨詢界人士說。 在朱連慶看來,除了企業自身盲目擴張的問題外,政府商業規劃的缺位同樣不容忽視。“我們往往是誰能拿到大塊的商業用地誰就搞購物中心建設,而國外往往是先期有一個具體的商業規劃,進行必要的市場招標后再開始項目的建設,從而減少市場風險。” “如果商業規劃管理部門與國家土地出讓的兩條線仍然各自為政,大型零售業態的市場開發仍將處于無序狀態。”朱連慶認為。 其他零售業態資金同樣吃緊 在中國的本土零售企業中,面臨資金緊缺的已經不僅僅是購物中心這樣動輒需要投資十幾億元的龐然大物。 “由于傳統以來,商業企業的自有資金就很少,而且缺乏必要的融資渠道,零售商扣壓供應商的貨款,通過銀行短期貸款或者借高利貸來迅速地開設新店已經成為零售業擴張的潛規則。”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模式背后蘊含著極大的風險,“一旦供應商集體追討貨款,零售企業很難自救。” 據有關資料顯示,僅2005年就有近150家超市因資金鏈問題而倒閉。 商業研究專家黃國雄研究認為,在國內零售業單店迅速擴張的同時,單店利潤未能同步增長。如百聯集團旗下的著名超商品牌華聯超市在2005年共計新開260家門店,但其業績卻首度出現大幅預虧。在分析人士看來,雖然華聯超市是上市公司,但其在開設新店方面的資金緊缺問題仍然表現明顯。 眾多沒有上市的中小企業則更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資金緊缺問題。“銀行對我們的規模根本不感興趣,我們有時候只能通過民間的高利貸。”一位參加零售論壇的小型零售企業老總對記者抱怨他們融資無門,只能使盡渾身解數來扣壓供貨商的貨款。 面對眾多企業家提出的問題,即國家究竟能否為企業融資難提供解決之道,國家商務部部長助理黃海在零售論壇上回應道,國家對商業的支持仍然只能停留在為企業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以及行業規范的制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