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偉 深圳報道
2月14日,本報記者了解到,由廣東省國資委和省委組織部聯合規劃的“廣東省國企中高層干部選拔市場化”方案將于最近兩個月內在全省鋪開。屆時,選拔將面向海內外,對于期望“掌舵”國企的商界決策者來說,他們將率先在廣東獲得機會。
本次改革的核心部分,即國企人才考核指標標準體系已經制定完畢,并于2月13日通過專家評審。
“此次國企高管選拔,我們將由單純的組織調配發展為組織調配與市場調配相結合,并著重強調市場調配。”廣東國資委人事處處長吳建國對記者說,但他并沒有透露進一步的細節。
“評測中心不日將開始運作,下月初或更早的時候,我們將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細則。”參與該標準體系制定的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研究所所長鄭梓楨教授透露。
目前,廣東省國資委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的省屬企業20戶(未包含新組建的廣東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持股企業4戶,2004年末國資委監管的國有資產總額為5691億元。
“當然,不是說國資委監管的所有企業均涵蓋于本次改革之列,壟斷性、資源型和國家特許經營的要有不同的考慮。”對于此次改革所涉及的國企范圍,廣東省省委組織部辦公室一負責人予以明晰。
另據介紹,該考核指標標準體系在國企高管選拔、使用、激勵、薪酬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市場化對接,強調“以推進企業經營管理者市場化、職業化為重點,堅持市場配置,組織選拔和依法管理相結合,改革和完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選拔任用方式”,對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依法實行派出制和選舉制。對經理人推行聘任制,實行契約化管理。
而縱觀廣東近年來的舉措不難發現,對于國企改革,這個占據全國地方國資1/9強的全國第一經濟引擎其實也是招數頻出:從2005年開始,廣東省屬國企老總年薪開始實施市場化運作,最高年薪可達150萬,而最低僅為15萬;去年下半年又制定省屬國企高管“國資增量獎股”制度,這些都是開全國先河的率先之舉。
但是,據廣東省國資委權威人士透露,以上措施并未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該人士同時透露,新方案上報國務院國資委時,受到高度評價。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保民博士對此分析,無論地方還是中央,國企改革滯后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國企領導人改革沒有到位。“目前的國企高管往往不是看企業的經濟效益和自己的管理企業的績效,而是看上級領導的眼色行事,現在企業往往并不缺少人才,而是沒有讓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
“應該說,廣東的舉動表明國企改革在人事干部制度的任用方面邁出了重大一步。”李保民同時強調,國企改革任重而道遠,非可一蹴而就。
|